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途偶得(12)渭河与泾渭分明

(2011-11-18 08:44:27)
标签:

旅途偶得

渭河

泾渭分明

成语

环境污染

分类: 旅途感录
       03年秋去西北旅行,在宝鸡看到横穿市区的渭河,河床很宽,大部分已底朝天,黄黄的淤泥,一些些杂草,有水的那部分水势也算不得大,浑浊混沌。那一刻我眼睛和心灵是受了点冲击的,不舒服嘛。
       接着我来到有着美美名字的金陵河边,河床也挺宽,水却极少,只有几股小溪流,拐来扭去汩汩地努力流向渭河去。顺金陵河向南走一程,即是渭河,这一段渭河水丰足了些,像是一条生机勃勃精神焕发大河了,可惜,水色依旧浑浊,黄中带褐,不知该算是几级水?记得那时曾看到有关渭河的报道,说渭河下游的水几成黑色了。
       今年六月,我再次来到宝鸡,走到桥上向下看渭河,又一惊,底下宽宽河床竟看不到河水,只有一小滩死水,河床上已长满茂盛的草和大大小小的树,杂草们还开出一片的花,看来干涸已有一段时间了。
       渭河发源于甘肃的渭源县,(宁夏有个泾源县,那当是泾河的发源地吧。)在宝鸡进入陕西,拦腰横贯陕西省,到晋豫陕三省交界处的潼关注入黄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全长818公里,在陕西境内502公里。渭河流域处在黄土高原的东南地区,从甘肃的天水开始,接着是陕西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大中城市齐聚,人口集中,陕西全省人口的近三分之二、产值的五分之四都集中在渭河流域。多年来,人类弃物、工业废水统统往里倾倒排放,一条河道怎能承受得如此重负?加上还要修造水利设施保障农田灌溉,终使得渭河中游段的宝鸡亦已明显来水不足,时常处于半饥渴状态。
       一下想到了成语“泾渭分明”。该成语的意思谁都明白,可究竟是泾清渭浊呢还是渭清泾浊?却是一笔糊涂账,众说纷纭。原来,在《诗经》中说的是“泾清渭浊”,可到唐代,杜甫的诗里却有了“浊泾清渭”之语,另外白居易亦有“渭水如镜色”、岑参亦有“渭上一条如白练”之句,想来唐代的渭水当是清澈的。
       从春秋时代的泾清渭浊到唐代的泾浊渭清,仔细想一下,其实也正常,随人口迁徙,自然生态环境变化,清河可能变浊河,浊河也可能变清河,这是可解释通的。并且还有季节因素,又还有每个诗人所见都只是某一段水流等等。只不过,泾清渭浊也罢,泾浊渭清也罢,那都是古时候景貌,到了现在,从别人文章中得知,渭河水少了,泾河水也少了,渭河水浊了,泾河水也浊了,两河交汇,分界已不很明显,只是因了季节和水流大小不同步,才分时段略微显出些“浊”与“更浊”之色差。
       上海的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处,那条水色色差线不是也在明显与不明显间交替了许多年嘛。
       看来“泾渭分明”这条成语该到此打住了,它已名不副实表意不准确了。
       偶得:1.我国历史悠久,盛产成语,但成语依据的客观现象并非一成不变,它也在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着。2.发展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谁都明白,但两者的利益交换有无恰当的平衡点?现在如此的“利益交换”算是等价交换吗?(2011.11.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