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连于玲珑精致的飞云崖
(2011-07-21 07:49:34)
标签:
飞云崖
旅行
人文古迹
山水风景
中华文化
|
分类:
旅途感录
|
飞云崖,我在地图上早看到它了,但因介绍少对其毫不知晓,以至不以为然,两次与它擦肩而过。我老友看到后,去年路过时去了,回来大赞一番,由此,我此行必定要去看一看它了。
从凯里来到黄平,在汽车站准备直接去飞云崖,但忽感腿有点软人有点虚,因凌晨时分曾被胃里的大翻腾惊醒过,几次想吐没吐出,估计是什么东西吃坏了。想想那一个崖字,或许要登点山吧,腿软怎么行?正好看到有一个旧州,说是古镇,想起曾有过个“飞虎队”的旧州机场,即决定先去那里,顺便休息一下。这一去就在旧州住了两晚,身体也恢复了元气,第三天一早返回黄平后就再奔飞云崖而去。
飞云崖,地处黄平和施秉之间,又称飞云洞、飞云岩,初名东坡山,亦名月潭,因其崖之形状酷似浓云腾飞而得名。
下了车,离开公路再走数百米,就看到了景区停车场。飞云崖现已成为“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凭二代身份证即可免费领票参观。我递上身份证,小女孩一看,上海的啊?我说是啊,是不是很少?她笑着嗯了一声。我就问她是否可把包放在这里?她说行,没问题。
飞云崖很小,也就一个高几十米的山崖,但形态别致。它有如檐崖顶,深覆于上,中部有奇形怪状的崖窟溶洞,而崖壁更是形态万千,既玲珑又诡异。崖前则有双峰竞秀,飞瀑轻泻,古树葱茏,清溪淙淙,就凭了这些,天然造就了一处极佳的幽静清雅小天地。明正统八年(1443年),此崖前创建了月潭寺,后经历代增修扩建,遂形成一组别具风色的古建筑群。由此,崖为背景,崖为依衬,寺为美饰,寺为点睛,完美如一体的山水人文景观就此诞生,令众多文人诗客络绎而来,留下了一篇篇赞美诗文。
飞云崖在贵州名胜中是文献记述最详游人题咏最多的,仅被赞誉的称号就有“黔中第一奇境”、“黔南第一胜境”、“黔南第一洞天”、“贵州第一名胜”等。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就曾盛赞它: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崖。
领了票向前走,一拐弯,一座满是雕绘的灰青白色高大石门坊出现在眼前。坊是中国式的六柱五楼,上端红底色上“飞云崖”三个黑字笔力虬劲,气度恢宏,而匾框很宽,刻有飞龙,更凸显了坊门的贵气。此即为飞云崖坊,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建。往下一点,门楣上是黑底金字的“黔南第一洞天”石匾,以及深浮雕双龙戏珠。两边是六组人物故事彩雕,还有落款是光绪廿三年岁次丁酉春二月的长长门联:丹崖皓月护千年竟幻作莲花世界听流泉漱石响答鸣琴苍翠亦留人知此间固别有天地;南海慈云飞一片赖重新竺国琳宫况几杵梵钟撞醒尘梦光明原觉物统斯民而再拜神仙。
走进山门,是个小巧庭院,正面是飞云崖仅存的道教建筑皇经楼,两边砖墙上则嵌有16块诗碑,都是明清文人的诗,再由今人补书补刻。其中有明人诗句“偶从古刹寻遗踪,乱峰削立摩苍穹。”“层峦叠嶂耸琼楼,仿佛三山东海头。”清人诗句“螺甲忘高混沌残,谁能过此不停鞍。”“使我冥游生寐悟,从今逢石作云看。”皆生动描画了飞云崖之奇特惊绝处。其中还有一首林则徐的《飞云岩》诗:老云出山蹑山魄,飞入九天化为石。天惊石破云倒垂,歘起悬岩一千尺。岩头古柏森青青,岩底清溜鸣泠泠。行天日月不到此,重阴欲雨无时晴。云邪石邪谁得名?但见万窍开珑玲。夜半仙风傥吹散,仍恐变化归青冥。中有古佛立亭亭,艾芻合十朝讽经。吹落山泉作钟謦,秋色落岩云有声。
看完诗碑,小心走过长有苔藓雨后湿滑的旧地砖,再穿过皇经楼,眼睛猛一亮:前面是一片幽深浓荫雅静之地,右边有一条木构逶迤长廊,而左边更出彩,是一座能令人眼睛一下发直的彩雕彩绘石门坊。如果说第一道山门石坊已让人惊叹,这二门石坊则更为出色。此坊始建于明代,其雕刻之多之精细,色彩之绚丽,造型之优美,可谓是美妙至极坊中精品。门坊上部是“月潭寺”三字,红底黑字,中规中矩,持稳中透了点秀气。两边从上到下有立体彩雕六组八个人物,门楣上有一排八个小人,坊上各处还有几组动物。坊顶是很优美的曲线,有点欧洲古典建筑那般的造型美,堪比圆明园里西洋楼大水法那些残留石构件那般的线条美。典型的中西合璧之美呵!佛寺也仿西式?也会有如此美丽的彩塑门?哦,敦煌石窟不就有彩雕菩萨彩雕飞天女仙么。可见佛教艺僧们在艺术创思上历来是很富想象力的,观念很开明,不拘泥不墨守,从而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以计数的文化宝藏。
这月潭寺门坊也有一联:此地有崇山左竹右松饶雅趣;其门通曲径清风明月证禅心。
月潭寺已只剩门坊上这个寺名,里面大殿已改作“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展示厅,进去浏览一周,对几件乐器略感兴趣。寺内其他建筑也已作他用,南边庭院为盆景花园,盆景亦美。
走出寺门,于浓荫雅境中缓步走向最尽头的飞云崖。崖下有一池,池上有小桥,池内有假山金鱼,池旁有一石碑,碑上是两个大大的阴刻篆体字“绉云”,落款是光绪丙申仲春善化唐赞衮。
沿石阶往上,先看到一碑亭,亭内北墙上嵌有一块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贵州巡抚、文学家吴维岳撰书的《飞云崖记》草书石碑,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难以辨读,幸好边上附有原文。
再往上,还有接引殿、螺丝洞、小官厅、观音殿、童子亭、圣果亭、滴翠亭等。观音殿就在半山腰崖壁凹进去的一方天然平岩上,殿顶就是如华盖般的飞云崖。走进去,看到有一块玻璃罩起来的残缺石碑,凑近一看,原来是和珅写的文字,末尾落款是“致斋和珅漫稿”,并有“和珅”和“致斋”两个印章。文章首句是“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二月中”,接着是“使过黔闻飞云岩胜境……”后面难以全看清了,能看清的有“……石嵌空玲珑如云下垂如……芙万朵缭绕于烟霞紫翠……”等字,反正总是观游赞美之感记吧。这碑在十年动乱中被毁,那残缺的一角再也找不到了。
那个螺丝洞有点险要,石阶陡,路曲折,洞里更有必须弯腰佝背侧身才能移着过去的狭小通道。而在飞云崖顶边沿上更有一棵粗大古柏,大半个树身已在崖外,却依旧傲然挺立,枝繁叶茂,真为它担一分心。
我又走了长廊,又下到溪边看潺潺流水,看那座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的古旧石拱桥,还有溪水旁那足以令人怀旧的碾房水车。
这一方小天地呵,有山有水,有人文有历史,天地人世间百般景象都被浓缩在其间了,小中可见大,大全化进了小,实在引人入胜,美不胜收。如不想细品,这么个小景地10分钟就可全转完,而我流连了近三个小时,且迟迟不忍离去。(我朋友更是在此孵了四个小时)我也学先人们,出门后吟诗一首以记游感。
古松高耸,溪水潺潺,小巧玲珑,精致幽雅。美哉,飞云崖!(2011.7.21.)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