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途偶得(6)蓝天与白云

(2011-01-31 09:47:15)
标签:

旅途偶得

旅行

感悟

心得

悠闲

拉萨

休闲

分类: 旅途感录
       小时候写作文,一写到天空晴朗,总会用上“蓝天”“白云”两词,或者索性就诗化地来一句“一朵朵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轻轻飘过”。
       其实那时根本没真切地看一下天空是否真的是蓝色,云朵是否真的那么白,反正习惯了,想当然地就写了,这是作文的常用词必用词嘛,管它确切与否。歌里不就唱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嘛(此歌词说的是草原的天空),课文里诗里不也这么写着嘛,连老师上课也这么教的,我们当然这么写啦。
       偶尔也会抬头看一下,那时就发觉头顶上的天似乎是半灰不蓝的,或者说只不过含了一丁点很淡很淡的蓝。不过那时并没产生疑问,反而以为天之“蓝”或许本来就是这样的吧。依此类推,那白云大概也本来就是这般的半灰不白吧?由此,随大流信以为了真,所谓的“蓝天”、“白云”也就在头脑里存入了那样一个形象化的母本定义。
       还有,一写到大海也同样是蓝色的大海,其实那时我们还从没见过大海。
       后来我参加了海军,十年里耳听着“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的歌声,看遍了东海沿海海水,才发觉长江入海口外好大一个范围内都是浑浊的混黄色,离很远很远了才能见着些杂灰色,而清洁点的海水更要再离很远很远才能看到,那也是浅绿色浑绿色墨绿色,哪有清清纯洁的蓝色!有时候真怀疑是不是自己色盲了?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蓝色一词无甚大好感,没留下多美好的印象,总提不起对它的兴趣,更不用说偏爱了。以至后来对音乐术语“蓝调”一词竟然一直没法理解其本意,望“蓝”而生不出美妙情趣,无动于衷一般,长时间里找不到恰切的感觉。还有施特劳斯的那首《蓝色多瑙河》,旋律固然优美好听,可我总无法将听觉美转换成视觉上的美,心旌难以被摇动,实在幻想不出多瑙河如何是蓝色的?蓝色的多瑙河到底有多美?
       一直没对“蓝天”、“白云”较真过,也不可能费心思去关注这类问题。只是后来到了东京,发觉那里的天空好象真的是蓝色的,云朵也真的是白色的,手拿两边的照片一对比,色彩鲜艳度透晰度明显就有差别,这才想起,以前在国内看到的蓝天白云其实都没达标,离真蓝色真白色还差了一截,只能说是浅浅的灰蓝色、淡淡的灰白色而已。尤其后来有一天登上了富士山,站在山顶看到了到那时为止看见过的最蓝的蓝天,一下子明白了,原来以前是被误导了,就像那句当年大话“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一样。
       04年,我去了拉萨,去了香格里拉,头顶上的天空始终是湛蓝湛蓝纯蓝纯蓝的,清清澈澈,一望而无止境。这是平生看到的最蓝的天空,竟不住十二分的感动,对了那蓝天久久凝视,让两眼饱餐了一顿“蓝色”之美,也好让这真正的“蓝天”之标准概念把头脑里以前的谬误旧印象全部替换掉。蓝天,果然是美呵!美得让人心颤,美得让人掉泪,美得再没有形容词可超越这一个纯朴的“蓝”字。而那时在蓝天上飘过的一朵朵一丝丝白云,也是洁白无暇,无一丁点杂质异色,白得明亮,白得透明,白得耀眼,白得纯粹,不由大为感叹,大为赞美。原来,这才是真正的蓝天,这才是真正的白云,我们的眼睛、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判断力、我们的参照物,以前都被主观武断弄错了呵!
       我也看过了赛里木湖的水,那一刻也明白了,原来,确确实实有那样蓝的水,一圈一圈从淡蓝宝蓝直到深蓝,把个“蓝”字图解得令人心悦诚服。亲眼见过了拉萨的天、赛里木湖的水,也见识了从高空拍下的地球,才深切地明白,澄澈的蓝,那是多么迷人的颜色呵,那是深邃睿智之色,那是遥邈空净之色,它让人平静而感动,安详而心醉。
       偶得:美和真理既在书上,也在眼前,更在自己脚下,读万卷书很重要,行万里路更重要。别人的看法只是他的经验之谈,惟有自己的所见亲闻才是产生自己观点的基础,没有比较,又何以求得真知?(2011.1.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