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偶得(5)辛祠与辛墓
(2011-01-25 08:24:27)
标签:
旅途偶得
稼轩祠
辛弃疾墓
吾行吾土
旅行
怀古
感悟
中华文化
文化
|
分类:
旅途感录
|
04年秋,行游至济南,在黄昏时分找到了大明湖畔的稼轩祠,没想到竟是那么小,就一个稍显深些长些的院落,一个不大的正厅和两个侧厅,有一座塑像再加一点简介,简单简陋得直让人诧异。这里原是为李鸿章建的生祠,1961年改作了辛稼轩纪念祠。济南郊外辛弃疾故居那里还有个纪念馆,路远交通不便,知名度低,又是近年新建之物,没去。
09年秋,行游到江西铅山,从永平镇花40元坐摩托车来到9公里外的荒山野地,又费了番工夫,深一脚浅一脚在无路的山坡上踏着不时勾拽住裤腿的长长野草走了一阵,才总算找寻到了辛弃疾墓。自然,同样没想到辛墓竟也是这样的简单简陋,杂草纷乱石阶已裂,又让我诧异了一下。从辛墓向四野望去,除了山就是树、草,没一丁点人烟气息,显得好一番荒僻悲凉。这是我到过的历史名人墓中最偏荒的一处。
这么的两次,面对了辛祠和辛墓,我都伤感不已,心里戚戚而酸楚。
04年在济南时,我也曾在趵突泉旁看到了1980年新建的李清照纪念堂,那是很大一个仿宋建筑群,由厅、轩、曲廊、亭、门楼组成,风格古典柔雅,景静而风幽,与词人气质相近,能让人感得花草风月之婉约美好。后来晚上来到泉城广场,这是个上世纪底新建的文化氛围很浓的大型休闲广场。广场东侧有一条好长的圆弧形文化长廊,长廊内侧两边方柱前立有12尊山东历史名人雕塑,一一看过去,是舜、管仲、孔丘、孙武、墨翟、孟轲、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记得当时我一看完,即有点不解,李清照站在了这里,辛弃疾却没轮上,显然李辛二人在济南人心目中的轻重高低大不相同,似乎差了一个等级,让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辛弃疾是何等人物?历史上是何等地位?他是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人中之杰,词中之龙,那么多公论评说摆在那,不说也当明白的。他在《唐宋词鉴赏辞典》里被选评鉴赏的词,数量仅次于苏轼而居第二位,可为什么他却站不进文化长廊里的山东历史名人雕塑队列?当然,如让辛弃疾去顶掉李清照,那也不合适,可为什么一定要局限于12之数而不能根据实情再多立几人呢?山东历史文化名人挺多,同级别的还有好些,比如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比如现存最古山水卷轴画《游春图》的作者隋人展子虔,比如留下了最著名画卷、稀世珍品《清明上河图》的北宋人张择端,比如写下了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比如写下了《桃花扇》、被人称作“南洪北孔”的孔子64代孙孔尚任等等。就全国来说他们也都是拔尖的文化名人,理应够格站在山东省的历史名人长廊里吧?
同为山东人的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曾有言: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山东在春秋战国时曾巨星群起,但在最鼎盛的唐代,大诗人中山东似乎缺席了,不过到了宋代,李清照和辛弃疾这“济南二安”如双子星般辉煌耀世,这不就是来补偿唐代的遗憾么!郭沫若对他俩都有题联,在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楹联是: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在辛稼轩纪念祠题写的楹联是: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我那年在济南看了李清照纪念堂和辛稼轩纪念祠时也曾为李辛两人各写了一首诗,诗如下:
相依漱玉宋堂新,
半世凄秋半世春。
婉约风飘天下识,
千年第一女词人。
明湖南岸宋遗波,
小院偏祠寂寞歌。
豪气一生词万句,
铜琶铁板继东坡。
辛弃疾在词史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其词风不仅豪放,同时“清而丽,婉而妩媚”之风亦不鲜见,尤其那些写乡野风景、写家常事情感事的词,语言直白流畅,性情真切感人,也很是出彩,不乏佳句名篇。如“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更还有一首《丑奴儿近》,其自注为“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更为有趣,“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显然是仿学了李清照“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特色,又加了自己个性,以至别有一番风格了,进而也有点元曲先声之味了。
仍回到辛祠与辛墓。辛祠也许可新建,辛墓当然不能随意移动,但可以好好修建一下,不需豪华,不需张扬,只需符合他身份就行。由于交通不便,现在除了偶有寥寥几个愿望强烈者寻来看望一下外,基本是天天孤独寂寞着,连那载我而去的摩托车手都是第一次去,途中他还向当地住民询问路径。
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诞生了那么多文化名人,宛若星辰,璀璨耀然于天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先贤、文化的祖宗,他们给我们留下了那么丰富的文化瑰宝、精神给养,使我们后人享用不尽,我们理当尊之敬之,爱之谢之!
别只从旅游经济角度对待他们,别那么功利性地去索取他们,也别只顾着虚浮面子,只做着表面文章,只记着形象工程。好好善待他们的遗留吧,记怀于心,这本就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这更还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必要保证!(2011.1.25.)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