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感于《我的名字叫可汗》

(2011-01-06 13:33:05)
标签:

我的名字叫可汗

电影

印度

影评

宗教

爱情

娱乐

分类: 艺苑走笔
       印度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已上映一个多月,前几天看了介绍,决定去一看,主要想见识一下现在的印度电影。
       说实话,印度虽是电影大国,好多年前其年产量就雄踞世界第一,但由于我们引进得少,看过的扳手指也数得过来,因此众多国人对于印度电影的印象基本还停留在《流浪者》上,停留在拉兹以及那几句当年谁都会哼唱的《拉兹之歌》旋律上。我亦是如此。
       昨天就去看了《我的名字叫可汗》,没想到,影片非但没辜负我期望,反而还把我感动了。并且不但被感动,影片揭示的主题之深意,还牵引我去思索了一番国家、民族、宗教这些个当今世界最敏感最棘手词语的本真含义。该当是部了不起的大电影吧,心灵被它震了一下。
       此片可说是大题材小故事,以大化小,小中见了大,委实把握得当,拍得很棒。从小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一种自闭症)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里兹瓦·可汗因母亲去世来到美国依随弟弟,认识了信仰印度教的有一儿子的离婚母亲曼迪娅,两人冲破俗见相爱结婚,三人小家庭幸福而美满。就是这么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组成的普通家庭,却因为9.11事件,原本隐性的尚不是问题的民族宗教冲突一下显性化了,歧见暴露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对穆斯林的怨恨公开于整个大社会里。他们的发廊因无生意被迫关闭,曼迪娅的可爱儿子在学生间一次因歧视引起的争斗中被殴打意外身亡。曼迪娅悲痛欲绝,认为儿子就是因为随了里兹瓦的姓氏也姓了可汗才导致了这悲剧,愤怒中她赶走了里兹瓦,说除非里兹瓦告诉美国总统和美国人民,姓可汗的他不是恐怖分子,她才会原谅他。由此,一根筋式思维的里兹瓦以对曼迪娅执着的爱而踏上了艰难的靓见总统之路,他嘴里一直念叨着曼迪娅的一句话,“告诉总统,‘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结局自是踏破铁鞋,努力终成善果,靠了媒体人的助力,里兹瓦见到了总统,曼迪娅也追寻而来找到了他。那一刻,看着眼神始终犹疑不定不知看向何处的思维不那么正常的里兹瓦,我被他感动了。他根本说不出含意深刻的话,也完全不明了抽象的国家政治,他意识里惟有年幼时母亲教导他的“世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这样一个简单概念,他就是这么看人看事,就是这么做人做事,也就是这么爱上了好人曼迪娅的嘛。却不想就是这么一个不值得让人注视的小人物却凭了他天性的执着而一下触及了揭示了当今人类正面临的巨大难题。9.11事件引爆了蓄积已久的人类自身大问题,让所有人都心里发痛,却找不到医治良药,满脑袋的智慧太聪明了的人类,自己给自己酿成了悲剧。
       影片镜头感强烈,一些经过性镜头的处理方式近乎美国式了,很中看。故事叙述简练精巧,节奏把握得当,主题含蓄,没有故意造作。演员尤其出色,男主角是印度人人皆知的影帝,果然不同凡响。音乐也超出了我预想,以管弦乐为主,配以一两件印度风采性乐器,旋律大气悠扬,西洋主色中点缀有一丁点熟悉的印度韵味,优美动听,坐影院里听立体音响效果尤是明显得好。几段唱也好听,男声清亮飘逸,却在印度特色的欢快节奏中让人听出了悲伤忧郁,精彩。这电影和以前印度电影中的歌舞娱乐片印象全然不同了。
       此片原片长165分钟,但我们放的只有128分钟,不知那剪掉的37分钟是些什么?
       印度电影,果然和他们飞速进步的科技水平一样,当刮目相看了。印度出过个了不起的圣雄甘地,我当年看《甘地传》大受感染,感触很深,只是,那电影是英国人拍的。(2011.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