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随记(1)
(2010-11-30 09:13:31)
标签:
上海
电影
悠闲
生活
休闲
|
分类:
艺苑走笔
|
11月的上午场有了些可一看的电影,就买了张阳光卡,凭了卡几年前的旧电影只需3元,次新的也只不过10元,很是得宜。
一个月来,连着看了马来西亚的《初恋红豆冰》、美国的《美国空姐》、日本的《暴风雪》、韩国的《总统浪漫史》、法国的《芳心终结者》、中国的《停不了的爱》、《向日葵》,共七部。这么密集地看电影,也只有年轻时曾有过吧,算是稀罕事了。
之所以看这些零零乱乱的各国影片,也就是想领略些异国民情风俗,直观地感知些别处人家的生活景况。比如《初恋红豆冰》,就是因为它是马来西亚影片,在我记忆里,好象还从没看过马来西亚电影呢,那自然得看一下。一看,还行,是说小镇上几户华人家庭的事,虽然汉语讲得很糟糕,节奏、音乐也不甚满意,但人物形象刻划得挺饱满,性格丰富,那里的生活场景也得以一见,也算满意了。也知道了竟还有一种鱼叫“打架鱼”,呵呵。
《美国空姐》很短,仅80分钟,说的是年轻人追求理想并作出了努力而且还成功了的故事,最后是好人好报,理想和爱情双丰收,地道的美国风格喜乐片。
日本的《暴风雪》,本以为是自然灾害片,几分钟一过,才知是反恐类型。犯罪分子以人质的生命和炸水库大坝为要挟,索要50亿日元,最终阴谋被挫败,犯罪分子全被消灭。影片颂扬了一个以前胆子很小此时成了大英雄的年轻人,犯罪分子阴谋的被挫败,就是靠了他的机智勇敢,加上一个犯罪分子的“叛变”,还有一个女青年的无畏。而警视厅和政府则基本没任何功劳,等他们赶到事发地,一切都已结束了。虽是自然灾害加反恐,音乐倒包含了些抒情的优美,主演是织田裕二,依旧是儒质明朗男人形象。反正日本片,一般的我都会去看,毕竟可从中体会到一份熟悉和亲近。
《停不了的爱》,是好几年前的电影,只是想看看那时对爱情片的解读。看下来,自然比不上《山楂树之恋》,唯有音乐里多多的钢琴声,流畅悦耳,几度将人的神思牵引去,在哀伤和愉悦几种情绪交替中无目的地徜徉几步,也算是一份让人心动的美吧。坐我旁边的一对年迈老夫妻边吃苹果边说话:“有啥哭头啦,生毛病能怪啥人啦,死么就死来。”“死有啥好怕格啦,总归要死咯,有啥想勿通格啦。”我默然,我无语。年龄不同,观念不同,心态也不同呵。
韩国的《总统浪漫史》让人轻松了一回。曾经的独裁国家,经过人民不断奋斗争取,总算也民主风气盛行,总统也不是什么碰不得的重大敏感政治题材了,也可被文艺作品来玩笑戏噱一番了,可贺!我一边看一边就是这么想着的。影片里挑选的几段音乐很不错,优雅浪漫,很美。不过,那副典型的韩式美女我不怎么喜欢。
《向日葵》是陈冲、孙海英主演的,影片里分别以1967年、1976年、1987年、1999年分别代表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通过描述一个普通老百姓家庭的日常生活,把那几个年代的中国社会大变动大震荡之状况展现给了观众,质朴而真实,生活情景浓郁,让我们这些经历过那些年月的人产生了共鸣,引发出回忆。据说这实际就是导演根据自己一生成长史而写。但影片似乎太长,拖沓了,130分钟压缩成90分钟足矣。影片最后,父亲离家出走,说想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能给世界留下点什么的生活。这一笔似乎有点意义,是在呼唤人的个性自由,呼唤人的个性复苏,想从被控制的那种公开的隐蔽的有形的无形的条条框框束缚中走出来,算是觉醒了的欲望和行动吧。影片中,1967年时“我”的诞生和1999年时“我”
的孩子的诞生,意味着一代人被更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社会意识、人的观念也被更新了。影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这一头一尾的两次生孩子场面,尤其是看到了刚生下来的全身沾血的婴儿,那一刻,深感了母亲的伟大,女性的伟大!
《芳心终结者》是去年的电影,毕竟是法国片,别出心裁的题材无处不显示着法国式的浪漫。浪漫的情节,浪漫的场景,浪漫的噱头,浪漫的结局,看了过瘾。此片也证实了真爱与非真爱,那都是骗不了自己的,谁都得正视之,即便到了结婚仪式现场,新娘都可能逃婚。因为,“这就是生活”。
看到了12月的排片表,又看到了些想看的,依旧会去挑几部看看,反正是享受、消遣、长见识呗。(2010.11.30.)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