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博预售票,弃票会几何?

(2010-09-06 08:38:36)
标签:

世博会

预售票

弃票

国情

上海

悠闲

杂谈

分类: 杂谈杂说

       这些天,关于世博的消息有一些新变化。
       先是临近8月底时公布,截止8月23日尚有80多万张当月大礼包票尚未使用,考虑到今年8月天气特别炎热,故决定将其使用期限延迟至9月5日。而截止到3日,报道说仍有约20万张票未使用,所以,8月大礼包票仍会像6月7月一样出现大量弃票,数量高达十几万张,这已成定局。
       接着又公布了截止到8月29日,尚有1800多万张已售门票还未使用,从而预报,接下来的9月10月将出现入园客流激增场面,甚至会创出最高纪录,理由是“根据以往世博会的经验”。但自本周一开始,随着学生暑假的结束,旅行社团队游客大幅度减少,入园人数猛跌,上半周连续几天都在20万左右徘徊,9月1日更是只有18.17万,创了5月13日以来的新低。根据晚报每天公布的前日入园人数各项数据,经过加加减减得知,本周前六天仅使用了约110万张预售票,这样估计全周也就130万张左右,考虑到1800多万张的“多”,还有这几天新增的预售票,估计现在至少还有1670万张预售票尚未使用,而世博会仅剩下8周了。
       因为入园人数猛跌,这几天报上天天都能见到劝告欲观博者尽快去观看的温情提示。
       同一时,也有人迫不及待开始报告喜讯了,因为截止到9月3日,入园总人数已达4804万,若再把那尚未使用的已售门票简单一加,超过大阪世博会创出入园人数之最自然已是板上钉钉事。我当然也相信本次世博入园人数必定是史上第一,但我却不相信剩下的预售票都会被使用。我估计到时可能会出现几十万张弃票,即便出现七位数的弃票我也不会大惊小怪。因为我国有自己的国情特色,比如:一是公款消费大国,二是浪费大国,三是送礼大国,四是贿赂大国。
       我第一次走进世博是看的预展试运行,那天和排我后面的两个四十几岁男人闲聊,其中一个说,他已有三张正式票,都是单位发的,和发超市购物券一样,他还说他们单位买了好多票,反正外来客户多,到时就作为接待礼品送给他们,也只是小意思而已。
       我国公有权太庞大,导致成为了公款消费大国。比如这世博门票,大大小小单位都会去花个几万到几百万的买上一些,或分发给员工,就跟月饼券、超市购物卡一样,权当是员工福利。而那些对外联系多的单位,则早早就将门票给那些需要孝敬和笼络感情的人及单位一张张一叠叠地奉送去了,然后再留下一部分锁进抽屉,等着日后好送给那些突然登门而来的新客人。这批票的数量相当可观,因为是公款,买者和收者都不会把它当钱看,放弃就放弃了,谁也不会可惜的。你想,那么多同等价值的大礼包票不是就被精打细算的上海人无情地丢弃了浪费了吗?
       单位公款购票,除了上面说的这些需求外,有的还是出于人情、表忠心、互相攀比等面子因素的考虑,这几点也是我国的国情特色,反正又无需个人掏腰包,挣个面子还是必要的。
       观察一下几个月来的入园人数变化,其中暑假效应最明显。我8月里曾陪老友入园,发觉游客中绝大部分都是学生,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谁都知道独生子女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家长为了孩子既舍得花钱也甘愿陪游,而要他们独自来,那可能性就很小了。
       大礼包票的效应也很明显。虽然大约有百分之七、八的票被废弃了,但每张使用了的票往往会带来一两个同行新增者,所以这数百万张大礼包票也是造成连续三个月高客流的一大原因。而现在,暑假结束了,大礼包票也没了,客流下降当属必然,这是组织者理应预先估计到的。
       另外一点,像这种持续时间很长的观赏类大活动,观者的口碑是很重要的,就像抢排在头里的游客为什么一进大门就跑着去沙特馆?因为看过的人都说沙特馆精彩嘛,这是口口相传的结果。而对于整个世博,看过者大多认为“没看时想看,看过了只不过如此”;“不去是遗憾,去了也还是遗憾”。
       中国人遇事历来好挤前头,5月份就那么点人,连指定日也没现纷至沓来景况,况且几个月下来观者口碑一般,所以很难指望最后两个月人数会翘尾激增。在中国,许多数字都是没法太当真的,因为国情特别,里面虚的成分太多,身在其中理当明白的,所以也别把那1800万张预售票就自作多情认定必是1800万个入园者。
       我是先看了试展充当了回试验者,后来又花钱买票陪人再入园一次,倘若还有好友必得作陪的话,说不定还会再去。家里的大礼包票亦已使用,由此算来,我已为7000万的大目标尽了本地人应尽的一己寻常之力了。(2010.9.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