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给《红楼梦》音乐打分:不及格!

(2010-07-16 08:30:37)
标签:

红楼梦

音乐

电视剧

李少红

乐评

分类: 艺苑走笔
       李少红导演的《红楼梦》播完了,招来一片批评声质疑声。我说说它的音乐吧,这是我觉得最差的部分,若要打分,我打不及格。
       如今年轻人,差不多人人都声称自己喜爱音乐,可见音乐对于人心情的重要性。新版《红楼梦》之所以会引出这么多的不满,其中很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音乐给观众带去了太多太多的不悦不爽,带去了太多太多的困惑和心烦意乱。
       关于影视剧音乐,有人有很好的解说:看影视剧时,若感觉不到音乐的存在,那说明它成功了,这音乐是恰当的。也就是说,好的影视剧音乐,它是和剧情同进共退,该激情时激情,该清静时清静,需要它时,它适时出现,不需要它时,它悄然隐退。倘若需要它时它不出现,那观众就会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反过来若不需要它时它却跳出来臭美,并且与剧情还格格不入,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新版《红楼梦》的音乐恰恰就犯了后一种毛病。
       整个来说,该剧的音乐太多太密,一多半时间里一直有背景音乐,嘈杂而烦人。剧中人本来好端端地在说话,理当安静些,可背景里却大煞风景地出现了与对话根本无关的音乐声,让人耳始终得不到清静,也让人心始终不得安宁。人物的说话难以听清,也就无以去思考,感染也就化为泡影。
       洋洋50集电视剧,剧中人物都家喻户晓,但好象并没给各个主角人物配上个音乐主题,也许有,至少是不明显。而贯穿全剧出现次数最多的竟然是“哼哧哼哧、呼嚇呼嚇”、“咿咿呵呵、呜呜啊啊”的人的气声音响,似吟似唱,半哼半诵,即像劳作之声,又像做爱之声,粗粗的喘息,细细的忸怩,要说有多别扭就有多别扭,让人心烦意乱,完全进不去眼睛所看见的场景情境里。看见的和听见的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两码子东西,这作曲配乐者真够超现实的。
       另一类同样贯穿了全剧并也出现了无以计数次的是电声营造出的鬼魅幽灵音乐。它以小二度大二度不协和音持续性反复延伸算作旋律,如似幽灵出现更似鬼魅登场,可大多时候那一刻的荧屏上并不是此番场景,听觉和视觉又被迫来了个文不对题、牛头不对马嘴,完全一个莫名其妙嘛。这种音乐同样搅扰着观众心绪,荧屏上的场景和色彩之美妙被大打折扣,让人无法感受到愉悦轻松。
       这样的气声音乐和电声音乐,时不时地就在你预料不到的时候出现了,出现次数极多,多种场景中都出现过,由此,这《红楼梦》成了什么了?被解读成什么样个类型了?虽然这是作曲者的事,但导演定是认可了并赞赏有加的,否则怎会出现这么多不伦不类的荒诞式音乐?从中也可见李少红水平的局限性,审美情趣的局限性,对《红楼梦》理解的局限性。而在其他有些大导演的影视作品中,音乐大多是极其完美地帮衬了作品的。
       出现次数很多的还有鼓板打击乐,它也老出现在不合时宜的地方,“叭、叭、嗒、嗒”地敲打得都不在节骨眼上,一下一下把人心击打得扑腾扑腾无规则乱跳。有时真怀疑作曲配乐者是不是聋子,他难道听不见这些让人烦躁不安的音响?倘若连这也以为是美、以为合乎了《红楼梦》情境,那看来真是白学了音乐。
       都知道,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创作者的自我感觉,而取决于动机和效果、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如何,尤其是音乐作品。作曲者哪怕在自己房间里被自己写下的音乐感动得涕泪横流,哪怕他给作品标上了激动地、哀伤地、愉悦地等等情感性字眼,但听众是否激动、哀伤、愉悦,那是要在听众听了作品后才知道的。从最终效果来看,显然,该剧作曲者对自己作品的直感有了明显偏差。
       黛玉死时的音乐是清亮明丽的,没一点伤感悲泣味,笛子吹得悠扬自在,背后作衬托的是我行我素的电声音乐,跟荧屏上紫鹃们的哭哭啼啼又形成个反差,全然不搭调。这其中还出现了一段西洋美声女高音的哼唱,不知这又算是什么元素?什么意境?当画面在转入到宝玉宝钗结婚之前,音乐里竟出现了几下西方教堂婚礼中常有的那种钟声,是由乐器代替敲出的。作曲者真是无所不用了,拿来全不费思量。
       剧中还大量使用了昆曲,既有现场演出的大段唱腔,还不时出现在背景音声里,连剧首主题歌里也用上了。昆曲之于《红楼梦》,确实是必要的,有了它就增添了一份古典意韵的精彩,但总还得以恰当适度为好,该剧就用得多了些,且只此一种,略显单调了。李少红在解释为什么剧中用了那么多昆曲时曾说:因为那个时候只有昆曲。此话显然偏颇了,明清之际,正是全国戏曲的繁盛时期,拿北京来说,明末清初时就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剧种之说。
       该剧音乐中,有一段圆号和钢琴交替领奏的旋律出现了好多次,也该算作是主要旋律之一了吧,这段音乐本身没问题,但出现的场合却五花八门,而它显然并不是那么个“百搭”,有些时候就与情节和画面完全不切合了。看得出,作曲者是费了番脑筋的,新点子想了不少,用了昆曲又用鼓板,用了电声又用气声,鼓边也敲了空弦也拉了,就连西洋美声教堂钟声也被拿来给两三百年前的中国人凑了个热闹。
       总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全剧音乐没有个统一风格共同特色,也就是说所有音乐的风格特色很混乱。管弦乐和民乐相杂,气声和美声女高音同台,并且很多时候各种音声都是一同出现的,那一刻真是各唱各的曲各拉各的调,各说各的话各表各的意,好不嘈杂好不热闹,互相在干扰互相在拆台,如似一锅大杂烩。若要说这是在向抽象、现代靠近,可它离真正的现代音乐还差得很远,外表内质都不相象。
       当然,50集电视剧的音乐,加起来可谓蔚为大观了,这么多音乐,总有一部分是较好的适合剧情场景的,但那只是零零落落少数,总体来说还是较差。而作为音乐本身来说,尤二姐死的那段音乐还不错,还有几段箫也还合时宜,只是旋律尚欠些意韵。
       其实依我看,这《红楼梦》的音乐,也就是清静时需清静,幽雅时需幽雅,热闹时得热闹,哀伤时得哀伤,以箫、笛、筝、琴、三弦、阮、琵琶、柳琴、杨琴、胡琴等这些中国乐器的独奏合奏,再加上些中国式锣鼓和西洋管弦乐,也就足以渲染烘托《红楼梦》意境了,当然还可再加些昆曲及其他戏曲。
       另外,开头和结尾两首主题歌,也不能令人满意,与情境和主题需要有点差距,怎么看也配不上《红楼梦》这三个字。而剧中音乐的旋律性和配器也不怎么的,没有一听就难以忘记的的旋律,也没有听了还想再听的歌。
       作曲者尚年轻,想来《红楼梦》小说是肯定看过了的,但阅历太短浅,也就只看到了“梦”,只看到了“色”,而对曹翁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肺腑之语,又明白了多少?
       此生已听过够多的音乐,如此混杂的电视剧音乐,好象还是头一回见识。
(2010.7.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