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两张照片的文字说明

(2010-06-24 08:48:47)
标签:

新闻报道

记者

报纸

杂谈

悠闲

分类: 杂谈杂说
       南方持续性强降雨频频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前些天铁路也遭阻断,使得上海向南去的好多趟列车停运,众多旅客受到影响。
       几天前的晚报上,在刊登相关报道时配发了一张颇大的照片,照片的上半部是乘客们围在咨询服务台前,下半部即是服务台内,一个男工作人员靠坐在椅子上,手拿手提式电喇叭在说着什么。旁边的说明文字是:图为服务人员在耐心地解答旅客咨询。
       对这张照片没什么想说的,这是很平常的一张现场即时性新闻照片,那服务人员是在说话,是像在回答旅客的问话,没错。只是说明文字中那个修饰词“耐心地”,让人看了不甚舒服,纯属多余,画蛇添了足。
       回到那照片,那位工作人员并非倾身向前,显出多少的“耐心”状,而是往后靠着坐,非但看不出“耐心”,反而还感觉有些居高临下地在作应付性回答之味。如此,假如把说明文字改成“图为旅客们焦急地向工作人员询问列车运行情况”,或许这才比较符合照片显现着的本意。即使一定要将工作人员作为主角,那也可写成“图为服务人员在解答旅客的咨询”,这才是客观实在的不加虚夸水分的实事求是说法。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我们媒体记者们的笔下,忽然多了些主观臆测性文字。比如一篇表扬、赞美性文章,就会在客观叙述语句中加入些充满主观臆想的捧扬、夸赞性文字,如上面提及的“耐心地”。
       无独有偶,在同一天晚报《目击》版的一组彩色照片中,有一张是一对身背大旅行包的外国男女在南京路步行街上相吻,下面有段较长的文字说明:无论肤色,无论民族,无论语言,无论信仰,上海世博会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上海。在南京路步行街,一对外国情侣为这里的繁华街景、美好气氛所感染,激情拥吻。上海,给他们留下了深刻记忆。
       真有些没弄明白,拍摄者是怎么知道这两个外国人是为世博会而来?怎么就知道他们是被这里的繁华街景美好气氛感染了才相吻的?假如摄影者认识他们俩,知道他们的来由,那自然可以这么写,但那岂不有让人家故意摆姿势拍摄假新闻照之嫌了吗?假如根本不认识,那么那些像是符合逻辑的话不就是拍摄者自己的主观性猜测吗?把主观猜测当作事实来写,实在是太想当然了。
       看那照片,人家身背那么大个包,说明是刚到上海,还没进宾馆呢。或许人家压根就没想在上海住,上海只不过是中转地路过一下,马上就要再出发去山清水秀的远方野外旅行呢。并且他们也谈不上是拥吻,也就是礼节性的轻吻而已。写文字者实在太主观了,将人家的轻轻一个吻即去联系上了世博会,又上升到了对上海魅力的自我夸赞,纯粹一个讨好献媚式文风。
       从这两张照片的文字说明可见得,此类讨好型文字已成了许多记者的思维定式,已成了他们落笔时的习惯,充斥于各类媒体中。
       再比如,那些“重要指示”、“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等等报道中常见词语,和红海洋时代的“最高指示”如出一辙。其实哪个领导都从不会这么说,这都是记者们为了讨好为了献媚而自己创新出来的词。有人创新了,其他人就纷纷跟进,毕竟,不跟进就显得自己在反潮流,自己落伍了。可怜的中国记者们。(2010.6.24.)
http://imgcache.qq.com.qqdiy.info/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