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人间情缘》的联想

(2010-01-25 09:39:28)
标签:

人间情缘

电视剧

电影

上海

文艺创作

分类: 艺苑走笔
       每天两集,看完了本地频道播放的32集《人间情缘》。去年就曾在别的频道上看过,但那是从半中间开始看的,虽然被吸引着一直看到底,终究没看完全。
       故事不复杂,情缘么,就是讲的男女间的感情和缘份,倘若按照那些专好蛊惑人心者的策划,给此剧冠上个勾人眼球的《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的故事》、或《四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之类的名称,也都可算得与内容很贴切,大实话一句,没有偏题。
       这个故事是有真人真事的,现实中人,就是那位前几年媒体大量报道过的“百年慈善第一人”李春平。剧中人黎小军和李春平的年龄、身份、经历基本相同:军人后代,当兵,因爱情打架,进劳改农场,得肝炎,被一个比他大很多的富有的美国女人认作情人,去美国,在情人离世前结婚,继承巨额遗产,最后回北京,做起了慈善事业……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剧中安排了黎小军在遇到那位美国女人之前还曾有过三段可谓是刻骨铭心的爱情。于我来说,这前面的一大部分看似平淡的生活叙述,恰是全剧的精华之所在,当然,它也是主题得以升华的必要铺垫。因为那里展现的是一幅当年社会的人生百态图,那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家庭、人与人关系的浓缩,也是人心、精神、思想、欲望的表象集结,所以,值得一看。
       场景的如实,年代特征的准确,让经历过那一段非常岁月的人陷入到对往事既痛苦又追怀的深深反思之中。邓超,以及范冰冰、汤嬿、李小冉、冯恩鹤、张少华、宋春丽这些名演员的精彩表演,更使得全剧充满着精彩看点。人心的善良和现实的可悲无奈,爱情的崇高和生活的纠葛矛盾,遥远的理想和眼前的柴米油盐,终至剪不断理还乱,这些都被一一包容在戏里了。女人和男人呵,不就如那水和石嘛。剧中人物是实在的,没有谁是高大全,军人也不是那么铁板一块的模式,实在是诚实得很。好人反说,丑事正说,有味又有深度!
       片头片尾的主题歌很让人欣赏,歌词有内涵,曲调也新颖流畅,词曲恰到好处融合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那俄式手风琴伴奏,哀怨的流利中透出一份华彩式浪漫,一份高贵,实为难得。这样的音乐风格对于那个年代的很多人来说是记忆犹新的。
       这几年,以北京为故事发生地、描写近四十年来社会变化过程以及各式人物在这期间的命运遭遇的电视剧不少,我看过的除了这《人间情缘》外,就有《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血色浪漫》,还有没看过的《大院子女》,这些电视剧让我们这些非北京人了解熟知了北京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人情世俗。可惜,上海自《孽债》后再没出过描写那个年代上海的像样作品,以至上海人对于本土这四十年来的社会变化之记忆不得不被迫着渐趋淡忘,下一代的上海人更是无从知晓那时的上海是怎样个风貌,那时的上海人是怎样在生活,自己父母亲的青年时代是怎么过来的。假如了解那个年代都只能从北京作品中去间接了解,多少有点可悲。当年北京那家孤独的莫斯科餐厅,在几部电视剧中被主角们一声声的“老莫”“老莫”亲热叫唤着,叫得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并还从中知道了一代北京人对“老莫”的那份抹不去的特殊情结,那仿佛是一批北京人心中的神圣精神家园呵。反观上海,比北京更早西化洋化,曾经那么著名的红房子、天鹅阁却连上海人自己都快忘记了。那个年代上海人心系何种情结?那时上海人的精神家园何在?上海的年轻人有理由知道这些的。
       影视作品的一部分功能该当是记录生活,记载历史,上海曾有过《女理发师》、《年轻的一代》、《小街》、《大桥下面》等等,但现在,上海已落伍了,被北京远远甩在了后面。即便新近又拍了《孽债2》,还有《高考1977》,但我都没看,因为我早已忘了拍摄者的能力和价值取向,失去了信任和期望。我是最看不得说教式作品的,假惺惺的讨嫌。
       上海的文艺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不要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不要说五十、六十年代,即便到了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始,上海依然涌现了《伤痕》、《枫》、《于无声处》、《假如我是真的》这类轰动全国、并引领了当时文艺潮流的划时代的作品,可之后,则是一步一步走入沉寂,走入低谷,走向寒酸,走向失落。影视人中,出名的走了,当红的走了,怀抱理想的走了,想干事业的也走了,物质条件如此优越地理优势这么明显的上海竟然留不住自己的优秀子女,更何谈去吸引全国优秀人才了,终而导致影视业呈现黄昏状态。三十年代,全国影视人纷纷往上海集中,进入二十一世纪,影视人纷纷弃上海而去,其中唯一可解释的原由,只能是,上海的文艺创制环境出了问题。可哀!可至今也没有谁来自我反省一下。
       还是体制约束的问题,不是有个文艺创作重点资助制度嘛,有了这具有导向性的标示,且是旱涝保收,都去追求重大题材去了。市场化机制被背弃,还能奢望有原创爆发精神的好作品涌现?以前还曾提过“文化中心”,现在也不好意思再提了。(2010.1.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