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拜望孤独的辛弃疾墓

(2010-01-14 15:34:23)
标签:

辛弃疾

辛弃疾墓

铅山

吾行吾土

旅行

分类: 旅途感录
       早已知辛弃疾墓在铅山县,具体位置却无从了知更多,由于是在偏远山坡上,那里既无路名也没法讲清地名,去过的也只能说个大概方向,因此,曾几次想去都未能成行,这次是非去不可了。
       到了铅山,一看鹅湖书院和辛弃疾墓是同一大方向,就先去近些的鹅湖书院。同在铅山,这书院与辛弃疾又有点关联,或许那里人可告知些去路途径。鹅湖书院确实很精彩,原汁原味古古的一家古代书院,是天下名书院中至今保存完整的一处,名副其实的当得国家级文物。尤其书院里还设有《鹅湖之会与鹅湖书院》、《辛弃疾与铅山》两个主题展,对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吕祖谦在此聚会论辩之“鹅湖之会”、以及十三年后辛弃疾和陈亮模仿此事在此共商国事之聚会等历史大事件作了详细介绍。不过当我询问辛弃疾墓时,一位老工作人员回答说:“你现在去?(已过中午)今天来不及了,交通不便,很远很偏,没人带路你根本找不到的。”一下大受打击。在离开书院往外走时,三公里路正好容我边走边想,最后决定还是要去,因为想去看一下辛墓的愿望实在太强烈,只要有摩托,问题就不大,即便必须靠我两脚走进山野荒坡,也一定要去。
       先乘车到永平镇,永平镇曾经是县城。出车站,门口就一辆摩托,上前询问,憨厚结实的车手说他知道那里,可以去,开价来回50元。我原估计20元差不多了,封顶也就30吧。稍稍讨价还价,一折衷,40元成交。我跨上摩托,背上背着包手上拎着袋。
       摩托车出城,顺窄窄的村道向南疾驶。行至一半,他停下车,向路边两人问路,我一惊,原来他也不认识啊,那可怎么好?路边两人细致地告知了怎么走,过什么地方,在哪儿转弯,从半懂不懂的方言里我也听清了个大概。摩托又上路了,我说你也不认识啊?他说知道方向,但没进去过,刚才那两人就是住那里的,放心,不会错的。哦,摩托车手都没进去过,看来那里实在是人迹罕至。
       穿过铁道,再穿过陈家寨,目光所及已见不到人烟,尽是山野绿色。又行一程,转过点弯道,突地,水泥路终结。摩托车在泥路上顺势又开出数米,泥路也到头了,前面是山坡。他说到了,又说和我一起上去吧,显然他自己也信心不足,要帮我去找。就是啊,我四面一看,什么也没发现嘛,该往哪里去呢?
       他将车一停,踏着泥地里似有非有的小径向前走,又一步一步上了山坡,我跟在后面。走出几十步,脚下尽是丛生野草,不像有路,他说声不对啊,这里终归有人来过,总该有踩出的小径呀。即掉头换一个方向走去。我站在半高处,朝四下里看,依旧什么都没发见,惟有高高低低起伏绵绵的小山坡和一片绿树。我们两个低头走在无路的山坡上,周围一点声音也没有,连鸟叫都听不到一声,真有点纳闷,一代大词人的墓真的就隐藏在如此偏僻荒野中?
       在荒草没径的野坡上又走百多米,转过一山坡,走在前头的他忽然欣喜地说看到了,我忙加紧几步跟上。他向前一指,我看去,在直线距离百来米的对面坡上,浓密树影遮掩中隐隐看得见是有座墓。可左右一打量,很简单的一座墓么,不免疑惑,真的就是?他说应该是吧,这里就只有他一座墓。话虽这么说,他还是急切地快步跑去墓前,然后松下一口气回头叫我:就是这里!就是辛弃疾墓!
       当我深一脚浅一脚踩踏着勾拽裤腿的长长野草走到辛弃疾墓前,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被冠以一代词龙的辛弃疾之墓?刚刚冲涌而起的兴奋心情,转瞬间已变成哀伤、凄凉,这般的荒山野坡,偏僻冷落得一丝人烟气都没有啊。
       我曾在网上看过人家近年拍的辛墓照片,整齐的台阶,有点高度的墓冢,还有墓碑和石柱门,看去挺像样,到了这里才知道,人家照片上那点景物就是辛墓的全部了,这么一点局促之地,拍照者是站在山坡边沿处才能拍下这样一幅小小全景图的。
       车手见我沉默着,就叫我慢慢看,他先出去了,车还在坡外停着呢。
       先看一块公示辛弃疾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立于1959年,已呈土黄色。然后是台阶,石阶还算宽,但已有裂痕,无人祭扫的残旧貌。
       辛弃疾墓坐北面南,石砌圆形,中等大小,高约一米,墓顶杂草遮覆,纷乱无章。我想绕墓一周,却因周围紧挨土坡,很小的空隙间长满杂乱草木,根本过不去,只能在墓前走过来走过去,算是替代了绕墓一圈,以表达心中的敬拜之意。
       墓前有碑,字迹已很模糊,依稀辨得右上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XXX重修”,中间大字是“显故考辛公稼轩府君之墓”,左下是“二十五代玄玄孙某某某……仝立”。
       墓前外围有小矮墙,两根并不粗的石柱矗立两边,像是坊门,柱上是那副郭沫若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下午三点多的秋阳光色正好,照在身上照在大地上也照在辛弃疾墓地上,暖了我身暖了大地,也该温暖了墓里这位高歌铁板铜琶铿镪之声的激情大词人吧。离大词人这么近,仅隔了层泥土石头,默然间仿佛就作了回心的交流,有些感应,得着一份满足。辛公呵,“金戈铁马”半生,“气吞万里如虎”,可却成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走下山坡,车手等在那,一大片山野中依然只有我们两个。我问他这段路是几公里,他说不知道,随即把表归零,说回程计一下数。
       一路疾驶。我将背包抱在胸前,任由耳旁风过呼呼,再没多说话。到得汽车站,他一看表,说是8.9公里,我看看手表,来去不到一个半小时。我给了钱,向他说声谢谢!自此,他也算认识了去辛弃疾墓的路,以后若还有像我这样一定要去辛墓一看的痴痴独游客,那他即可熟门熟路领着去了。
       辛弃疾墓,我终于来拜望过了!(2010.1.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