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游在美丽的乌江上

(2009-10-20 13:29:15)
标签:

乌江

彭水

吾行吾土

旅行

休闲

中华文化

旅游

分类: 旅途感录
       船离码头,顺游而下,龚滩渐渐远了,小了。在江上看龚滩确有一份别样的美,但我想,假如还是几年前的老龚滩,一排排一群群的吊脚楼高低错落、有点杂乱却是自然淳朴原生态,那样,或许会更显出几分风情美意呢。
       船票10元,仅半小时就到了江对岸的洪渡,即此船的终点站。洪渡是贵州之地,这里一长段乌江就是渝黔的分界线。
       乘客一个个下船,有一半人又走上旁边泊靠着的已上了半船人的另一条船,我也跟着上去。这边人上完,船也满了,即离岸,它就是在等我们船呵。洪渡是两条航线的中转点,往上游到沿河,往下游到彭水,每天往两头各发一班船,长途乘客可在此转船继续自己的行程。
       洪渡到彭水20元,沿途停靠了好多次,都有乘客上下,如公交车一般。这一带人自古以来就是沿江而居,两岸山高险峻陆路不便,班船是必不可少的出行交通工具。在东岸壁崖上可看到有条公路,穿洞过桥,蜿蜒盘旋,这就是新建造的龚滩到彭水的公路,好象尚未开通班车。
       洪渡这里的乌江,广阔一大片水域,跟湖一样,这该是下游筑坝的结果吧。
       离洪渡半小时后,看不见房子了,无人烟了,只见得两岸一派的绿色。水面收窄了些,江中有许多几乎全被浸没了的大树,只露出顶上一点点树梢,两边山头看去也似乎都矮下了一截,想来这里水该很深了。绿滢滢江面上漂浮物很多,时不时可见到一小片一小滩的肮脏物,原本好看养眼的水色,此刻不时扎一下人眼,刺一下人心。船上人更是什么都往江里扔,瓜壳果皮、烟头纸巾、塑料袋、方便面桶、喝完的水瓶,都是随手就扔,国人的陋习恶习,已成事实上的不治之症。幸好这江上仅一班船,两岸人烟稀少,否则真不敢想象这江水会成什么样。
       我一直站在船尾,这里空敞些。有一对老年旅者,贵州人,他们是一早从前一条船的起点站沿河上的船,然后和我一样在洪渡下船再上了这船。我忙向他们打听“乌江画廊”事,那女的马上来了兴致,一连声说“太美了!太精彩了!”脸上也顿时焕发出些神采。他们说的那段精彩美“画廊”是在前一条船的行程途中,靠沿河近些。我一边听,心里也就默默打定了算盘,明天不去武隆了,再乘船走回头路,从乌江上直接去贵州,然后由那里再度入湘西。这里来一趟不容易,那美妙画廊绝不能让它擦肩而过。
       接下来是一段景色优美的水路,一边是浓浓绿树,另一边则是光秃秃崖石,仅稀稀几许树,可仅过一会,随水路方向的改变,两岸景色又颠倒了过来。最后一段路是完全不见人烟,景色甚为幽美,就我们一条船,在绿山绿水中滑行,突突突的马达声孤独地在两岸间往复回响。只可惜船上无同行好伴侣,旅者也就我们三个吧,其余都是当地人。
       行驶近两小时后,船在万足镇靠了码头,大坝就筑于此,船过不去了,这里即是终点站。乌江航道也就此被拦腰截断,缩短了许多,这样事,其他不少内河也有同样命运。
       从万足到彭水还有一段路,有公交车,开行二十多分钟,大概十多公里吧。在车上看路边的乌江,这里江面一下窄了,水流湍急,景观挺好,原来,这才是乌江的本来面目呢。这里是动态的乌江,刚才经过的乌江几几乎就是静态状了,平平静静,毫无跌宕起伏,成水库啦。嗯,明天是必定要走回头路了,要去体验一下真正的乌江之急流险滩,要去亲眼看一下乌江画廊的精彩处。
       在彭水住一夜,也没什么可看,只是随意走走,从下午一直逛到晚上。手上虽没地图,但五六个小时走下来,基本把彭水县城转过一圈了,也几乎可画出个东南西北来了。乌江在这里是穿城而过,江面挺宽,桥挺长,两岸楼房在陡峭岩壁上高低矗立,很有点小重庆之味。只是楼不新颖也不漂亮,远不如重庆和攀枝花,不然这两岸人文景观当可很美的,这里水势山貌地形好嘛。乌江两岸本就是天险,歌词里写着的,要想选个平缓些的合适地点建造个像样的县城,不是件容易事。
       一路边走边看,彭水老旧了些,新建物不多。每条公交线都写着一长串站名,其实就这么点地方,直线距离并不远,都是兜来兜去绕圈子跑呢。擦皮鞋的很多,才一元,而且活儿并没偷工减料,这里的物价明显便宜。临近端午了,到处可看到粽子,有自家包的,也有摆着卖的,都是一个式样,和上海的尖角粽、枕头粽都不同,是瘦小型的尖角,一元两个。看到一个山谷公园,一走进去就是上山路,稍走几步,因天快黑了,一个人不敢上了。
       走在街上,看到有好多歌舞团、艺术团、乐队的招牌,都是一间门面,拉了横幅式广告,写着什么歌舞曲艺、小品说唱、杂技魔术……凡舞台上表演品种似乎一应俱全,要什么有什么,乐队还多出一项红白事,全才全能了。这是鲜见事,有点别样了。
       一早起来,坐头班车去万足镇,要赶乘7点20到洪渡的船,昨天已把一切问清楚了,熟门熟路。
       凌晨下了阵大雨,看来今天要在雨中作乌江之游了。
       从彭水到万足,一路又看一遍昨天刚看过的原式原貌原本原色乌江。这段乌江经过了水库的沉淀,水色分外的清新,翠绿、草绿、碧绿、浓绿,极尽了一个绿字,湍急的水流一股股冲击而来,撞上礁石,飞溅起白白的浪花。江河看过很多,此处该当算为美矣,有点像我在西藏然乌附近看到的江水之景。
       不过这乌江和我想象中的多少有些不一样,它为什么以“乌”字作名呢?水色并非乌黑色嘛,难道因为发源于乌蒙山,就这么定了个“乌”之名?
       在万足乘上船,船准时出发,去洪渡。由于下雨,又由于昨天已看过这段水路,因而就在舱内坐下,随时记下些所见之景。
       船从万足一开出,就看到左边山脉云雾缭绕,一层层的远山近山,在浓浓淡淡云雾中时隐时现,又在雨中若有若无,宛如一幅中国山水画。景色如画,而记忆中的那些山水画亦似如此景色,想必画家们是看够了这般景致,故在画室里胸有成竹,泼墨挥毫,转瞬间即绘就一幅画。
       江水如湖,平静如镜,就如是可供作画的纸。靠岸边漂浮有一小块一小块的泡沫塑料,那下面该是挂着渔网什么的。湖上小瓶小罐也漂浮有一些。
       十分钟后停靠岸边,上来十余人,旁边人说他们是因造水库搬迁到此的。
       悬崖峭壁出现了,乌江的岩壁呵。山岩都成斜势,一道道倾斜的条纹,这该是地壳造山运动形成的吧。山岩有黄色,有黑色,还有花白色,更多的是几色相杂。
       半小时后,左岸出现了一整块好大的岩壁,壁上有好些大大小小的洞,船靠过去停下,有一人下船,大家都看着他从隐在山岩中不甚明显的石阶一步一步上山去,其身影在绿树中时隐时现。
       又一次停下,下了八人,根本看不见哪里有房子,他们是要翻过山去的。又在一个地方连停三次,直线距离其实很近,仅几十米,但或被水分隔,或分属不同山道,也就各设了停靠站。也许这也是因为水位抬高造成的?
       一小时后,进入一条狭长绿色走廊,两边都是斜长于崖壁上的细竹。枝竿一条条弯弯的,倾入水面,与江水来了个亲密接触,浓叶覆盖下,一片幽静的绿。想来这水下定还浸埋了许多它们的同类,一看就知道这里的水位已抬升了许多嘛。有一竿弯了腰的竹枝上栖停着两只白色的鸟,绿意迷濛中的两点白,比鸽子略大,在雨中缩着脖子一动不动。
       雨下大了,翠绿的竹群远看就成了圆圆柔柔的一团一蓬,但怎么看,那叶儿都还是明明白白的一个个“个”字。
       有一段路,船离开了中间航道,是擦着右边岩壁向前行进的,许是避让礁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