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边城,那个消逝了的茶峒

(2009-09-21 09:47:41)
标签:

吾行吾土

边城

茶峒

沈从文

湘西

分类: 旅途感录
       喜欢沈从文,是喜欢他的文字,清清淡淡,乡味淳郁。喜欢了他文字,也就喜欢了他笔下的人物,他笔下的山山水水、民风乡俗。
       茶峒,是沈从文代表作《边城》的故事发生地,它地处湘西最西边,隔了条清水江与川(现为渝)黔交界,是为边地之城。去茶峒,就是冲了沈从文去的,冲了《边城》去的,只是,我失望了。
       离开德夯,在花垣转车去茶峒,途中得知,茶峒亦已改名,就叫边城。一路上,极尽所能回想些《边城》里详尽描写了的茶峒景貌,清水、渡船、河街、吊脚楼,当然,还有闭了眼仿佛也看得见的翠翠和老船夫。刚到过芙蓉镇和德夯,心中有些底,对茶峒也就充满了憧憬和期许。本来就有一份无名的亲切感么。
       车过一座大桥,进站停下,下来一问,原来这里已是重庆洪安镇了,大桥那边才是边城,而往南,则是贵州地域。
       掉头往回走,走过大桥,走过正在修的一段路,在没任何感觉中忽地看到一块立在路边的边城道路景点导览图板。几下一看,街名路名一对照,有点惊异,这里就是边城了?就是那个翠翠的茶峒了?哪里像呢,哪里有茶峒的影子《边城》的感觉啊?曾在脑子里设想过很多幅茶峒图景,见到真实的茶峒了,一幅都没得到印证,想象被击得粉碎。
       背了包在无一外来客的老街上走过一段路,依旧什么感觉也找不到,看看时间渐入黄昏,想想反正是来住一晚的,那就住下再说。
       在几家临江的客栈中找了一家,上楼看过,木门一开外面就是小楼台,面对清水江,也就不挑剔了。主人问我在这吃晚饭吧?一回思,想想刚才走进来还真的没见到有吃饭的店,就问她怎么吃,她说10元钱三菜一汤,米饭包吃,我一愣,10元能吃三菜一汤?她见我愣神,以为我嫌贵,说8元就行,你是住客,优惠。我问她是什么菜?她说都是新鲜蔬菜。我也就一口答应,不再说什么。
       在局促的小间里洗好弄好,出去,饭菜已摆好,三个蔬菜一个汤,挺好,合我口味。
       吃完,出门去,乘天没黑先去转一圈再说。
       先到江边,水位挺高,水量很足,有点浑,似和这清水之名不相称。一问,说是前几天刚下过暴雨,山水下泄才变浑,本来江水是很清的。想起《边城》里说过,这里经常山洪暴发泛滥成灾。
       江里泊着几条游船,有两条大的装饰华美,画肪一般,一条名为“翠翠”,一条名为“边城”。女人们在江边洗衣,用棒捶打,还有洗菜洗粽叶的。江中有两个岛,大的叫翠翠岛,是新开发的景区,有翠翠塑像和一些树木,翠色茵茵。小的以前叫三不管岛,现归洪安镇管辖。
       江岸是新砌造,铺石成路,一边是水,一边即吊脚楼。吊脚楼的下半部都已由砖石替代木柱,砌成了石墙,有几家为通行方便,架了木梯,这样从二楼一开后门即可直接下到江边。
       几个女的在舞剑排着什么戏,几个男的在伴奏。
       看到有座“名联坊”,这是清朝举人、苗文创始人之一石板塘写了句上联“尖山似笔倒写蓝天一张纸”,百年来求下联无人应对,现有奖征下联。坊上还附写了四条下联,一一读过,均不够理想。这尖山指的是附近麻栗场的的尖岩山,形如笔,如此,不熟悉当地景貌是难以对出好下联的。
       路到头,是几座仿古建筑,顺小路再往前些,是水电站。看到那边坡地上有一小型广场,走上去,原来是“中国边城百家书法园”,由百位书法家书写《边城》全文,再刻于100块大石上。转过一圈,粗略扫一眼。
       在老街小巷里转了会,房屋是新旧混杂。明明背后有高高的白马头墙矗立,可隔壁却是贴马赛克的水泥楼,且已半旧不新,跟大城市里最难看的水泥垃圾一个样,把个古镇老街原本尚存的一丝丝古气味儿全糟蹋了。而有些残破木板老屋则依旧残破着、斜斜着。冷落的街上只有不多的几家不成气候的小店,卖着杂货、冷饮,翻翻小袋饼干,已是一年前的了,倒是在昏暗小街见着了两三家小网吧。这哪是我想象中的茶峒、哪是《边城》中的茶峒?一点痕迹都找不见,一点都对不上号,怎么还好意思改名边城?刚才在景点导游图板上还看到有从文大道(不知那是曾经有过的还是准备改的新路名),那真是只图其名不求其实,曲解了人家沈先生矣。
       晃来荡去,就这么块小地方,已走过两圈了。一共四条横街,江边是沿河大道,接着是中山路(茶峒街)、东方红大街、边城大道。实在没处去,上会儿网吧。
       一早起来,房东坐在门口包棕子,端午节还有两天。
       仍到江边走走,清晨光色会美妙些的。看到了翠翠岛上翠翠的塑像,但上岛要买票,就不过去了,那纯粹是给团队游客作到此一游留影用的。
       码头旁有文字介绍,说茶峒2007年接待游客5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58.8万元,被评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再往老街上走一遭,一直把两头都走尽,印象依旧和昨天一样。老房子老院落看到好几处,写着县级保护民居字样,可都孤零零散落于各处,形不成风景。只有中山街上算是连着几家老屋,有的已稍有修建,挂了客栈旅店的招牌,我住的即是其中一家。这些房子都很深,正门临街,后门直通江岸。
       整个来说人气很不旺,店这么少,更有些还关了门写着出租转让,一看便知生意清淡。
       在小河里看到有很多一次性饭盒,扎人眼,临河人家什么水都往河里倒。有户人家倒是有一盆广玉兰,1米高,正开出大白花,可人。盆栽广玉兰好像首次见到。
       几处墙上残留着各个年代的标语,有一面墙上几个数字连不成句,细分析,当是不同年代写上的,一层一层覆盖了再覆盖,现在是风吹雨打之下的不同步剥蚀脱落。
       终于,不想再无聊地晃荡了,回去拿了包向主人告别。主人热情留我吃午饭,说请我吃粽子,我道了谢,还是走了。
       走到拉拉渡,刚才已来过打听清楚了,从这里摆渡过江,对岸就是重庆的洪安镇老街。
       拉拉渡,就跟《边城》里描写的一样,两岸间拉一根铁条,很细,直径不足一公分,将船上铁环套上,船夫手执一弯木片,勾住铁条一下一下拉,就可把船拉到对岸。
       过渡费一元。对面过来十余人,这边过去仅六七人。小船速度挺快,一会就到江心,我左顾右看,又不时回头,还是一点找不到《边城》那时代的感觉,看船客没感觉,看船夫也没感觉,更不用说压根就没有翠翠没有黄狗,两岸那么多新老建筑,又哪还能去发见山坡上孤独的小屋?什么都逝去了,《边城》里那一切,随着沈从文的搁笔,随着沈从文的离去,那一切都消逝了,没有人再能描绘出那一切。现在想恢复,也只能去冠名一条从文大道,去建个翠翠塑像,最根本的那个原样茶峒再也恢复不成了。发展了进步了,回头路已堵死。
       都没了,惟有沈从文的《边城》还在,因为那里面有个伸手可触摸的茶峒,有个活色生香的茶峒人翠翠。
       在快到对岸时,看到对岸渡口矗立着碑一样的一座赭红色柱状六面体建筑物,柱顶上是个红五角星,柱子上部是一圈六张相同的毛泽东年轻时戴八角帽的帅气照片,下面全是文革年代的标语、语录,字迹都还清清晰晰。这建筑物不知何年所建,但那照片和标语是有年代特征的。渡口一角有一块石碑上写着“三米封渡”,划着一条杠,那现在的水位估计是两米。
       走过风雨桥,先去看三不管岛。这小岛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悍匪山贼命案逃犯的避难所,历朝历代许多民间纠纷矛盾得不到解决,矛盾双方常相约上岛,一决雌雄,因为此岛权属不清,无论死伤川湘黔三省衙门官府都不管,故而得此名。现在这小岛已建成为度假村,清宁洁净。
       洪安老街上空荡荡没人,有些木板老房子还保留着,老气深沉,是那个年代的样,比茶峒的完好。几处墙上也可见文革标语遗痕,厕所是5角,而茶峒是1元,景点与非景点就是不一样。
       街旁有二野进军大西南的司令部旧址和纪念碑,进去看了看,2元。老房子还有点意境,走在木楼上,地板吱嘎吱嘎作响,首长寝室和会议室一间间标示着,摆陈着原物,还有些实物展示。
       走到车站,乘上去秀山的车,目标地,龚滩。
        边城,来过了,茶峒,见识了。只是见不着翠翠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