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到一处高坡上,车主把车停下,跟我说这就是昨晚他说的美景地,很多摄影的都在这儿拍照。我下车看看,山坡下是清澈的河水,远处有一座桥,河边有个村落,白墙黑瓦,最近处是山坡上的绿树绿草,最远处是连绵群山,景致确实不错,只是此刻太阳就在头顶,假如早晨或傍晚,红彤彤阳光斜照过来,那肯定是一张好照片。
从大路拐进小路,先到王村,紧接着又到了一个什么村,他说休息会,我们在小溪旁坐下。村口有三棵大樟树,没写树龄。记得真正的古樟景区该是在严田,那里有一棵被当地人拜为树神的巨樟,树龄有1800多年了,胸围近15米,冠幅达3亩,堪称“天下第一樟”。严田在西面,方向不同路程不近,车主就把我带来这里,也算是让我看了看古樟树,稍补遗憾。
这村口和严田一样,也是小桥流水古樟树,那座石桥也有点年份了,他说是清乾隆年间的,叫状元桥。石桥下的水很清很静,半圆的桥孔和水中的倒影背了光线正好合成一个几近完满的圆,加上又有密密的樟树叶遮盖,此地真个是幽色迷离一处好景致,我赶紧照了一张。我发觉这车主对景色的审美也颇悟得了要点,或许常跟摄影的驴友泡在一起,不懂也泡懂了。
在村口坐了些时,竟然没看到有一个人进出。他说现在不是农忙,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村村都是空空静静的。看着远处阳光下所有的房屋都是白墙黑瓦一个式样,他说这是上面的规定,建新房都必须是这种白墙黑瓦尖角马头墙的徽式建筑,其他式样一律不被允许。哦,原来如此,怪不得我一直想怎么看来看去都这么的统一呢。
看过这古桥古樟,他说再带我去看一处跟九寨沟差不多的美景地。我一听甚是高兴,有这等好景地当然要去看啊。
不远,车在一村口停下,他领着我向树木草丛间的小道走进去。走了两三分钟,眼前猛地出现一片绿水青山世外桃源般的美妙好地方。满山的绿,倒映进一片似河似湖的水中,将宁静的水也映染得一色的绿滢滢,湖边则是一大片绿绿的草地。呵呵,果然是处美丽的绿色仙境,虽然不完全像九寨沟,但已具有它自己的独特的那一份美,那是没必要去作互相比较的。
这里没人,也没水声鸟声,静谧之极,真是隐于密境深藏不露的幽幽美景呵。车主大叫两声,回音在两岸间袅袅往复,余味无穷。
湖上有一座用树干和竹子简单搭扎成的长长的木桥,我们从桥上过去,晃晃悠悠的,跟铁索桥差不多,胆小的还不敢走呢。到对岸,他说绕过山去还能看点好景色,但需要时间,就不去了。坐在那儿,车主跟我说,婺源不让建工厂,所以才能有这样的天明水清草绿啊。我一想,确实,自进了婺源,还真没看见什么工厂呢,一路只有田野,只有山水,只有民居,没一点工业污染痕迹。婺源一直宣称自己是中国最美的乡村,看过了东线北线,果然名不虚传,从整体来说,这句美誉该当属于它,它当之无愧。
过了一会,看到两个游客,背了长镜头拿了三角架,见我们已在这一岸,也从木桥上过来。打过招呼,我们往回走,我们的车和东西还在那边看不见的远处路口呢。
又去延村。车主先把我的包托放在外面思口镇一家裁缝店,就带了我直驶进村去,他说那包会显示出外来者身份,会被要求买票。延村有吴、程、汪、金四姓,加上一公里外的思溪,可以说这里是江南最典型的儒商古村落,至今仍保留有136幢商宅群,堪与山西的乔家大院相媲美。但这几天已看得多了,都大同小异,所以只是大致转一圈,匆匆看过几处院落和小姐楼,即离开,思溪也不去了。老屋看得多了,明代的清代的大概也能分辨了。
再往回走,到了丛溪漂流处,这是个大景点,有停车场有售票处,可只有一个售票员坐在那儿,一个游客也没有。
跟车主径直进去,来到江边,
这里就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以及后来的同名电视剧的拍摄地,那小小竹排就是在这里作“江中游”的。这江叫清华水,清清蓝蓝平静无波,妩媚温柔得直教人想起那句话:女人是水做的。水边有几棵大树,枝叶探入了水中,岸上树林间有几家民居,白墙隐隐约约闪现于绿色间。水上系着几条竹排,每一条都由十几根粗竹扎成,宽两米左右,长有十来米,头是略微的上翘。
此处山环水绕,九曲十弯,碧波荡漾,风光迷人;两岸山峦叠翠,清凉怡人,云雾缭绕,水流潺潺。整个漂流约4公里半,人在水中,既可见两岸农作耕种和山野图画,更如似身临了人间仙境。我没漂流,只是上了竹排坐在竹椅上,兀自东看看西望望,自我想象一番而已。
全看完了,摩托车开回婺源,送我到县博物馆,总共22小时半的行程终了。给他150元,互相道谢,握了握手,算是一段商业性交情结束,自此别过。我是真心谢他的,尽管有不如意处,但毕竟还是顺顺当当在一天内转游了那么多地方,基本满足了,而且还让我见识了这里的民风习俗,多多少少听了些当地人的真实介绍。
婺源博物馆创建于1953年,现在的新馆占地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2007年5月对外开放。
走进去,大厅当中是全县的模型大沙盘,可清楚看得最北边的大鄣山如巨大屏风般将安徽隔在山北。
把楼下楼上几间展厅都一一看过,因为这里有一级文物数十件,所以保安不少,有一间展厅就我一人观看,而且我看得较慢,那保安也一直站在不远处看着我,一刻也没离开。
婺源,商周时属古扬州之域,春秋时先属吴后属楚又属越,战国时复属楚。秦代、隋代属歙州休宁县地,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正式建县,901年迁县治于现今的紫阳镇。五代时属南唐歙州,1121年歙州改徽州,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婺源为州,1369年又降为县。1912年婺源直属安徽省,1934年划属江西省,1947年又划于安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再划于江西。自唐大历四年(769年)始,近1200年间歙州(徽州)一直辖六县未变。
由于秦汉以来连年征战,不少北方民族举家南渡,陆续涌入鄣山南麓的广袤山野,聚族而居,世代相守,从而在此地构建起了一方人文不息的和谐家园。自宋以后千年间,共有进士500余人,五品以上官员305人。婺源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两个,即理坑和汪口,省级的有江湾、晓起、李坑、延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