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街外面,向左一转,看到一大片新平整的空地,空地后面就是武庙。
资中武庙,又称关帝庙,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十二年两次扩建。武庙是仿照了文庙格局,也是一处值得一看的古建筑群,可惜,它马上要开始大修建,不开门,只能站在空地上远远拍下一张赭红色外墙的武庙侧影照。看来资中真的开始大动作了,听他们说,准备要申请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但我也担忧,那状元街已拆成那个样了,那不就像是推倒重来了嘛,到时别再重建出一条什么“明清街”一类,两边排开一溜各式小店,那还有多大意思?这样的“老街”全国多了去了,既失了古韵本色,又没了地方特点,东西南北千街一面,都像一个模子拷贝出来似的。
打听了下,然后从武庙旁的上坡路向上行,去重龙山。
重龙山位于县城东北隅,海拔近四百米,因山势隐隐若盘曲游龙而得名。
上山之路坡度挺陡,几步一走就喘气了,即便汽车也够受的。走了点路后,先看到东岳庙,门墙高大,都是原来的旧筑,有点巍然感,颇有气势,外墙涂的是和文庙一样的淡淡赭红色。这里曾是鄂军军事会议会址地,现为县级文保单位。再多看几眼,就看到了门楣上一块红底金字横匾和门边的一块牌子,原来此处现已为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内江广播电视大学资中分校合用。
走上宽宽石阶进门去,站定在门内向四面看看,正是周日的中午,在静谧中看到里面有一些新建的楼房。
再走,来到山门前,买了2元门票,一进去,就看见了君子泉岩壁上的摩崖造像。走近一看,挺大挺精美,大大小小的不少,说是有九十余龛,造像数以千计,主要是唐宋之间刻下的。还有些诗词题记,有传说说那岩壁上的“君子泉”三字是苏轼的手书。此处有点可看性,来回看了两遍。
再往上,看到了寿音阁。寿音阁是建在很险要的山端处,三层高,檐有复层,走近了向上仰望,视觉上能惊得三分,有点壮美感。这寿音阁是由原来城中六宫九庙之一的江西籍人会馆万寿宫楼阁(建于乾隆年间)迁建来此,与此处的六音寺遗址合体而成,故名“寿音阁”,现在的寿音阁修复于1991年。古时资中就有“三山、六宫、九庙、四观、八景”之说,还有几个寺。内江人张大千在寓居海外时就曾绘有《资州八胜图》,那也就是资中八景。
看到了巍峨高大的重龙阁,耸立于后山山顶,远看形似黄鹤楼。此阁为1991年新建,方形单檐翘角,六层,通高27米。
门票5元,本不想进,又不是古迹。管门人招呼我说了好些话,那就进去吧。
进阁,里面是以龙宫为主题布展,但都很粗糙,只能哄哄小孩子来照张像。登上最高层,四下环视,感觉不错,可尽览一切,“极目蜀天舒”了。但偶然间发现,每层飞檐四周都没有尖尖翘角,像是短缺了什么,少了些灵动活气,失了些可资招摇的风采。
下得阁来,将发现的新奇事问那管门人,他说原来是有的,因对面是县府,风水不对,犯冲,所以全被锯掉了。我一听,接了他的话哈哈一笑,可心中却是一丝苦笑。管门人说此阁造价120万,他是福建人,来此承包此景点,阁内的展示是他投资弄的,财力有限,有点经营不下去了。确实,真没几人买门票进来的,还是周日呢。不过里面布置实在无法恭维。
这么高大的重龙阁,门口竟没有一副柱联。
重龙阁下是游乐园,项目不多,人气也不旺,估计也是承包的。
再走点路,来到永庆寺,这是重龙山第一景点。
永庆寺始建于唐代,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续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后历有修缮,文革中毁坏,1994年开始重新修建。永庆寺历来香火鼎盛,被称作西蜀名刹。
走进去,有山门石坊、大雄宝殿、天王殿等,所见大小建筑及殿内诸物都是新饰的,但从布置格局可看出,这确实是个古时候的老布局,似乎还真有点唐时风气呢。寺里人不少,一些信众在帮着做各种杂活。
一直往里走,发觉此寺前后都有正规的山门。看到一座高高的观世音塑像,在阳光下洁白耀眼。塑像其实不大,高度仅及整个基座的约三分之一,是底下的基座过高了。最下面是方形淡褐色石基,刻有个大大“佛”字和一些诗文题刻,上有大理石围起的石栏,第二层是六边形石基,第三层是圆形石基,雕了花纹图案,然后上面才是莲花底座和观世音塑像。这塑像自然也是近年新塑造的。这里是平坡顶,视野空旷,光色极好,边上就是险陡的崖壁。
寺外还有座罗汉堂,内有罗汉514尊,侧门口有一副对联:到此地超然物外,芸芸罗汉莫非有我;进禅堂乐在其中,袅袅香烟指证前缘。这是1999年撰书的。
重龙山上还有一段城墙,刚修建过。资中本就有城墙的,最早始筑于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扩筑,总长有4544米,现尚存南段、东段1110米,城楼原有九座,现仅存一座东门建春门。
看过,跟了六个中学生抄近路下山,在古木参天山道小径中走不多时,即下到了进来时的山门口,果然近了很多。
来到市内,吃了饭,在街上走了一段路,实际感觉一番。资中毕竟是有历史年头的,是个大县,人很多,主街算得繁闹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