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不像上海人”

(2009-06-16 14:01:42)
标签:

上海

上海人

杂谈

分类: 心得感悟
       在全国游走,常和各地人接触、聊天,投缘了,就多说些,或在车上,或在异域土地上。交谈中,自然会互问对方的家乡,是哪里人,很多很多次,当我说了我是上海人时,对方都有点不相信,顺口就带出一句:“你不像上海人。”
       说这句话的,有男人、女人,有年长的、年轻的,有城市的有农村的,有隔壁邻省的有遥远异族的,有经常行走于外见多识广的,也有还没离开过家乡的,有到过上海见识过了很多上海人的,也有从没到过上海尚未当面见过上海人的……当然,不管是哪种人,既然能说出这句话,可见他们头脑里都已有一个既定了的“上海人”形象,亦或影像。尽管有的还没到过上海,尽管有的还没真切地见识过上海人,但想必他们已从电影里、电视里、书本里、别人的嘴里,大致地在自己头脑里生成了一个“上海人”形象。或许还朦朦胧胧模糊不清,可能他自己都懵懵懂懂,但那个影像必竟是生成了,不管是好是坏已经既定了。所以,一听说我是上海人,才会即刻拿我去和他们头脑里那个既有影像作比较。结果,我这么个站在他们面前活生生的真实的上海人却还敌不过他们头脑里原有的那个虚无的“上海人”,可见,他们头脑里固有印记之深刻。
       每当这时,我总感到很好笑,却也不免生发些思索。当然,这其实关乎到群体个体、共性个性、典型非典型、社会心理学等诸多理论问题,这里暂且避开不谈。
       说我不像上海人,首先是外表。我父亲生于浙江一个小镇,母亲生于浙江农村,我生于上海。父母个子不高,相貌普通,所以我也就只能是个兼收了父母基因的极其普通的浙江血脉上海男人。如此,当然与银幕上的达式常、梁波罗、郭凯敏这些既英俊、也奶油的小生们代表的上海男人(虽然他们并不都出生于上海)形象相去甚远。我又不戴眼睛,以至也无法与《孽债》中赵有亮饰演的沈若尘那类白面书生去攀比。加上在我的少儿时代,正当身子骨预谋茁壮发育成长时遇上了自然灾害,是吃着泡饭、山芋饭、酱油粥长大的,这当然又不能和小一茬的吃着咖啡长大的周立波们相比,他们一个个都吃成了标准的老上海小开模样,油光粉面。
       说我不像上海人,第二个原因是接触聊起来后的感觉。我小时候就已稍多地踏足于普通话圈子,年轻时又到外地、在一个同事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部队文工团里工作生活了多年,由此,普通话较之大多数同龄上海人说得要好些,不会冒出“洋泾浜普通话”出洋相。而更重要的,很多上海人在与外地人说话时,无意识中总会流露出点自高自大,一副“老亏”感觉,总以为自己是大城市人,人家是小地方人,城大气粗,比人家高一档,了不得,一开口就是“阿拉上海人”、“阿拉上海勿是格能咯”、“阿拉上海勿吃格个么事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人家、去规范人家。我没这习惯,压根就没有,正是这一点,才让那么多人得出了“你不像上海人”这一结论,这是最关键部分。
       说到长相,有些人说我像日本人。本来么,同属东亚人,外貌差别并不大,又何必去谈像不像呢。其实我并不像,我自己知道,即便脸像了,姿态像了,但那骨子里的东西、头脑里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像呢?
       每次听到别人说我不像上海人,我都是哈哈一笑,从没去细想人家这是在捧我呢还是在损我,无所谓。像,又不能给我脸上添多少光彩,不像,也没减少我的心智魅力,那又何必在意呢?
       反正,我就是生于此长于此,从小说就一口地道上海话,熟悉上海的大街小巷,明白上海的家长里短,打过弹子盯过橄榄核,刮过香烟牌子踢过毽子,做过小八辣子立过外滩情人墙,唱过“笃笃笃,卖糖粥”、“六月里格瘌痢真苦恼”,听过“栀子花、白兰花”、“坏格棕棚修伐”叫卖声,白相过大世界,吃过红房子、天鹅阁,去北郊站送过同学邻居到广阔天地战天斗地,去广场争拾过传单,早上听惯了倒马桶声,夜里乘风凉听一马路叭哒叭哒木拖板声,听惯了爆炒米花的爆响,听惯了除夕夜的爆竹鞭炮,跑过11路环城路,弄堂里我的传呼电话最多,过年也是拎奶白蛋糕浩浩大军中的一个,刚学会脚踏车轮胎就别进有轨电车钢轨里摔了一跤,听过向阳院读报声,每个礼拜四晚上要熏蚊子,十个老郊县是去了又去,听熟了东乡山歌西乡小调、南汇锣鼓书青浦田山歌……呵呵,我就是这么的一个的的刮刮的上海人。
(2009.6.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