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去了两次苏州,一次是扫墓,一次是买火车票,这是临时多出来的事。
我家每年都早早提前了去苏州扫墓。一来可避开如潮的人流,二者,我父亲是在三月里入土的,所以每年习惯了早去。
最早几年是坐中巴去的,这几年改乘了火车,每次都是我去提前买好来回票,今年照例。却不料今年扫墓加班车推出得晚,仅有那一点回程票早卖完了。我多问了两句,售票员建议我去苏州买,说那里票多些。一想也是,反正不远,去一趟也可,毕竟这么多人的票还没着落心里总是不安的,我是买票人嘛。于是,赶去苏州。
苏州火车站前依然在大修,依然乱糟糟,灰尘漫天。这样场景至少已两年多了,还没显出个什么模样来,看不出个端倪,建造速度真够慢的。苏州车站旁有三个售票处,分工细致,算得一绝。广场上那个是售当日票,东边那个售票处只预售两天的票,最后走过那座临时铁桥到河对面那个像是大仓库一般的售票处,才算买着了票,却都是无座。无奈,只能如此,那么多人定好一个日子不容易嘛。
即来之,那就借机找个地方去玩玩吧。决定去光福,去看梅花。
光福,位于苏州西郊25公里的邓尉山麓,是凸入太湖东岸的一个半岛。它既是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既有闻名天下的“香雪海”赏梅胜地,又有江南古刹铜观音寺。
到了光福,清清静静一个江南小镇。先去看铜观音寺,门票15元。
铜观音寺原名光福讲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现尚存有梁代光福塔、唐代铜观音、宋代石梁桥、元代圣旨碑、明代古樟树、清代大雄殿共六个朝代的文物。
走过以武康石凿成的宋代遗物石梁桥,山门前有一对唐代陀罗尼经幢,这些可都是古老的石头造物呵。
山门即是天王殿。走进去,大雄殿不大,没一点恢宏气势,门柱联也短小简单,仅十字:光天映祥云,福地传梵音。殿前有一棵600年树龄的古樟树,这就是清代的殿和明代的树。大雄殿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是由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主导修建的,能完整保存至今,也算是很少见的了。殿内两侧有多个大玻璃柜,柜内有多尊各种材质雕塑的观音圣像,有红木的、紫砂的、和田玉的、青石的、汉白玉的、仿古铜的、紫檀木的、香樟木的、铜的、满山红玉石的……
殿后是碑廊,有宋元明的好几块石碑,其中就有那块免除铜观音寺役赋的元代圣旨碑。石碑中还有两块祈雨碑,一块是元大徳三年平江路总管李戡求雨诗,另一块是明宣徳苏州知事况钟祷雨碑。不免有点纳闷,难道这江南的太湖之滨鱼米之乡,历史上也常受干旱无雨的困扰?
后殿即是铜观音殿,里面供着高不到一米的铜观音立像,这座铜像于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出土,经考证认定为唐代所铸。
再往里,看到个小小的送子阁,再上山,在龟山之巅看到了矗立着的光福塔。光福塔始建于梁大同年间(535-546年),重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修建于1998年。该塔砖木结构,四面七级,高35米,塔内有49尊佛像,88级阶梯。不过阶梯很窄,一人登塔两边还要蹭碰,而且塔内低矮,我就撞了两下头。雅兴已失,也就不想窝在塔上去四下观望什么灵岩山、穹隆山、太湖了。
铜观音寺虽不大,东看西望的,也让人流连了好一阵。
出来,问人,说香雪海不远,顺路走就是。
这天天气极好,在清静公路上慢步而行,实在是心情舒畅。走一段路,就看见了两边多多的梅花树,可没想到花已大多落败,在明媚阳光下显了些凄凉。今年梅花衰败得稍早了些,都是怪异天气造成的。整个二月里,先是突然几天奇热,差点早早入了春,可接下来却是长长的连绵阴雨天,这梅花经不起折腾,伤着了呵。
说不远,可我这么慢悠悠一晃荡,却走了四十多分钟才到。沿途从墙窗里望进去,确实花已不多,稀稀寥寥,零零落落。门口也没几人,就两个剪票的很认真站在那儿。在门口小摊上买了根玉米,边咬边问摊主,她说花是没什么了,看的人也不多了。看看表,时间已不早,前面在铜观音寺多耗了时间,一路走来又费了些时间,时间有些紧了,因为回程车票已买好。罢,不进去了,和梅有缘无缘只有自己心里明白,呵呵。
回到城区,又在老城厢里笃悠悠闲逛,看看古式古香的老建筑,看看小街小巷小弄堂。又看到几株贴梗海棠正开得繁华朵朵,鲜鲜艳色,衬了那些老式建筑,好一派的古城春色图呵。
但一走到车站,还是那一副乱糟糟样,露天那么多吃摊都在灰尘飘落中煎饼煮面,好心情顿时被收了去。急匆匆闷头走进车站,车子晚点十几分钟。
待得上车,坐下,心儿一松-------回家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