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明清时称宁远,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卫城。看过电影《三进山城》、《平原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就知道了,它是何等的原模原样,活脱脱一个旧式古城。兴城地理位置亦重要,处在辽西走廊中部,山海关的前哨地,故明代在此设宁远卫城,后来与清军在此展开了几场大战。兴城还有一特点,由于依山傍海,气候温润,还有一片风光秀丽的沙滩海滨,因而成了旅游度假的好去处、疗养胜地,被誉为“第二北戴河”。
出车站,看到一塑像,想来是袁崇焕吧,凑近一看,果然是。找好店即放下背包,先去古城一转,打探一下大致景况交通格局,以便明日再看时心里有数。
一会就看到了城墙,走进西门,却黑灯瞎火的,看不到什么商店,都已关门。往前走几步,也只见得些昏暗小灯,远不能与平遥相比。还不晚嘛,怎么就不做生意了呢?既是如此,想必来这里的游客很少,名声尚未远扬。
慢慢向里一直走去,在暗淡光色下观看两边的老房子,这可是李向阳神出鬼没之地啊,不过几十年过去,如今仍未见灯火通明。看到了钟鼓楼,哦,这里就是古城中心了,十字街的中心交叉点。兴城不大,就这么四座城门四条街,一估摸就算出大小了。兴城古城墙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周长3274米,只有平遥的一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此打住吧,回去睡觉,明天再来看。
早晨起来即去海滨,赶早些为好。乘上1路车,沿兴海路直向东而去,海滨距古城大约8公里。一路上,看到了好些个疗养院所,都是国家的各省的,果然是疗养胜地。
门票5元。这季节又不能游泳,看沙滩看海也要收钱?真是想钱想疯了。都互相学人的坏样,占地为王,将自然山水归为己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此风一蔓延,民风必一落千丈。还是杭州好,那么美的西湖敞开怀抱随你观赏,腰缠万贯的富翁也罢,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也罢,都可在西湖边坐下,西湖向所有人不图回报地展示奉献自己的清丽秀色、妩媚风光,以真善美去感染一切有情感的人。三亚也有随你自由晃荡自由观赏的沙滩,那沙滩可比这里的漂亮多了。
先看到了立在沙滩中央的高高大大的菊花女雕像,离海岸9公里外有一座菊花岛,跟那大概有点关系吧。这么个岛名,民间总会留下些逸事传说之类的。沙滩从这里分向两边伸展,差不多都有1公里远,左手那边还带了点弧度。先往右边去,那里远处像是有栈桥。
沙滩还不错,在朝阳下显着金黄色,沙砾细细松松,宽度也还凑合。海,终究是海,一见了它心情总会豁然开朗,胸怀更是顿然豁达,倘若再一起兴,自然的就会两手叉腰眯起双眼,遥遥看向远方,看向那一望无际的天海茫茫处。
在沙滩上游荡着,有人从旁边的疗养院里出来,刚吃完早餐,一拨一拨的,拿了相机拍照,这些个人,大概听着波涛声睡过了个浪漫一夜吧。
走到南边的栈桥,这里礁石堆堆,虽然都很矮小,成不了雄伟景观,却也添得了些别样趣味。
走上像胳膊肘一样拐了个弯的栈桥,直走到终点处,是一座两层的小亭。从那里回看海岸,隔了湖水般平静的碧波,就是岸上一片沙滩,后面的山坡前是刚显露了秋色的疏密树木,绰约中有几幢白墙红瓦的矮楼。清晨的柔和阳光正斜斜地铺洒向那里的一切,整个的一片光色鲜亮,红的红,白的白,绿的绿,黄的黄,好美。逆光看大海,真不如顺光看海岸,清晰明净,宁淡而优美。
几个小贩拿了些贝壳向游人兜售,五角形的海星不少,看着好玩,买了几个,只是大了一些,角角硬硬的不太好带。大姐打来电话,问我在哪,几号到天津。我估摸了一下行程,两天以后吧。
从沙滩上往北再朝东,没多久就走完了,自是不能与三亚的比,简陋了些。在尽头处,一大群以卖贝壳为主的小贩聚在景区栏杆外。看地图,这里出去也可通到大路,即走出不是门的景区之“门”。
乘上2路车,走的是兴海北路,正好看了些另外的景观,这里就没什么疗养院之类了。
去看古城,从南门进去,在延辉街(南大街)上先后看到了两座石坊“祖氏石坊”,这是明崇祯皇帝为表彰两位著名总兵祖大寿祖大乐兄弟尽忠报国有功而建的。南为“忠贞胆智”坊,是为祖大寿而立,青色花岗岩筑成,建于崇祯四年(1631年),北为“登坛骏烈”坊,是为祖大乐而立,褐色岩石铸成,建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两坊形制大体相同,均为仿木结构的四柱三间五楼式,单檐庑殿顶。石坊上还刻有些花纹图案浮雕,四柱下有造型生动的石狮护柱。
离远些看,石坊受到街的宽度限制,横在街中,正好将整个街面霸住,柱高而楼小,尤显得高架凌空,气势不凡,自有它的一番伟气。
石坊是建成了,可几年后两人却叛明降清,这多少有些可笑可哀,几分滑稽。不过,历史本来就是在这一类可笑可哀滑稽事的不断发生中才写成的,没了这一类的许许多多事,何来历史的发展,何来历史的精彩,何来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假若从另一角度说,祖氏兄弟或可说是弃暗投明、助了社会进步之一臂之力、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呢。尽忠和背叛,在历史大河流程中,很难简单去论定它个褒与贬、歌颂与唾弃的,还是超脱点政治色彩,就人说人为好。
到了钟鼓楼,即昨晚到过的古城中心,围着楼转一遍,没上。还是按照刚才看地图时想好的,先去小街巷里走走转转,先把另几个景点看一下,可能的话再去绕城走上一圈,不就3公里嘛。
先向东南,找到了文庙,可却在闭门大修,好是遗憾。兴城文庙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占地面积有7500多平方米,在辽宁算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可惜撞得不巧。往里张望一下,里面正大动着土木,一座像样的殿已基本造好毛坯样,原木原色,规模形制很有点庄重气势了。
又到一小巷里,找到了将军府,5元门票。将军府,也称郜家花园,是当年张学良手下的中将参谋长郜汝廉在家乡的故宅。始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五百多平方米,分为住宅和花园两部分。这座四合院式建筑群保存完好,它代表了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官绅宅院的建筑风格,与沈阳的张氏帅府并称为辽宁两大民国将领故居建筑群。
向东来到了东门,即春和门,刚才进城时的南门是延辉门,昨晚到过的西门是永宁门,北门为威远门,四门内四条连接城中心鼓楼的直街即为春和街、延辉街、永宁街、威远街。四座城门及城楼大小样式都差不多,不如南京的那样高高大大,但也不算小,与古城的规模正相称,比例适当。
这就是宁远卫城城墙了,正方形一圈完完整整,外用青砖内用石块砌成,底宽6.5米,顶宽5米,高10米。这是国内仅有的有城墙的四座古城之一,且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另三座是西安、荆州(今江陵)、平遥。
城楼不上了。从门洞走到城外,外和里的感觉显然就不一样了,里面街道整齐,井井有条,城外就显空旷零落了,建造城墙不就是要守住城里的快活和秩序嘛。回转身再看,浴着上午的侧光,两层的城楼坐稳在城门上,有模有样的摆就了一副威严雄风,而那城墙,则已凹下了好些个坑洼,掉了些城砖,毕竟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风雨战火啊。
走回城内,沿城墙向北走,到了东北角又拐向西,直走到北门。然后顺威远街走到城中心鼓楼,买10元门票,登上鼓楼。
鼓楼虽不高,但城小街短,站在鼓楼上,街景行人看得一清二楚,几百米外的城楼也看得分分明明。官员往这儿一坐,兀自就有了独尊独霸之感,那些平平矮房,变小些了的行人,不都在手下脚下了嘛。四面一转,将四条街四座城楼都远远眺望过,又将刻写着的记史叙事文字大略一看。
明将袁崇焕曾驻守于此,屡败清兵。明天启六年(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兵13万围攻宁远,殊死一战却未果,自己还负伤。次年,清太宗皇太极率兵再次围攻宁远,又被袁崇焕击退,袁崇焕之大名因之而赫赫、威震关外。可惜,堂堂于国有功之臣有用之将,却被计谋所害,死得好惨。说是皇帝昏庸也罢,说是对方用计险恶也罢,中国历史不就是在尔虞我诈、猜疑离间、互斗互杀中写就的嘛。只因大明王朝气数已尽,由盛到了衰,生命体的周期到了。老故事讲不出新意,那就只能让位给新演讲者登场,由他来讲新故事。历史虽有它的偶然,历史也自有它的必然。
下楼,向西走至西门,再沿城墙向南、向东,这样就大致看过了全城。城确实小,这么小座城,当年又能屯驻下多少明代兵卒呢?房屋都矮小,平房居多,两层以上的较少,没什么像样的大户人家,与平遥是远不能比及的。整个来说,确实还是古城原样,旧貌仍在,只是街面房都新翻修过,抹上了些新色。
兴城看完了,整体感觉颇好,有山、有海、有岛,还有古城,气候也尚可,是宜居之地,尤其对东北华北地区来说,更得了地利就近之便,故而疗养院不少。
抓紧时间去汽车站,乘班车往北返回去葫芦岛。兴城只是县级市,属葫芦岛市管,两地间交通自是很便利的。
车停于火车站,买了三点半去山海关的车票,只给自己留了两小时多。也够了,这里没古迹可看,就是逛街看市容。葫芦岛市以前叫锦西市,葫芦岛只是个更小的地名,现在此名升了格,将市名取而代之了。
看地图,坐车到市中心,没想到葫芦岛挺热闹,感觉比锦州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黄金周内,天气又好,各色人等都出来了,那一条摆有各色小吃的短街,人气甚旺,年轻男女都一个个手拿了什么的啃咬着吃。我转过一圈,也在那街上挑了几样,边看着摊主乐不可支忙乎乎地操作,一边就站在那吃,既果了腹也尝了鲜。
然后沿了大街往车站慢慢走,走一阵,看看时间还早,就在那漂亮的路边大花园里坐了会,边看当地人的各样表现。这里与东北已不那么类同了,更接近于河北了。
草草两个小时,仅仅只是短暂停留,有点感觉和印象就够了。这里车牌是辽P,当然,兴城也是辽P。
火车启动了,此去就离开辽宁了,也就离开东北了。第一次来,匆匆20天,在关外纵横驰行而过,虽不足以称道了知了多少,但印象是深刻的。
广原袤野感新知,
树绿黍黄当好时。
秋景几和关内似,
白山黑水亦留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