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早发的车,还算空,坐了一会也就顺了气静了心。
进入辽宁省境后,随着时间推移,人渐多,过昌图后,过道里已站了不少人。望向窗外,也就是玉米和稻两样,稻子正值青黄交接时,比刚去过的黑、吉两省的略晚。
辽宁在东北三省中最靠南,省城沈阳自然就成了三省通往关内的必经之地和中转交通枢纽,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其大城市地位也就天然而成。
四个半小时后车到沈阳。已近国庆,车站人很多,都是忙进忙出的,或为回家或去旅游。走了点路,看到一幢十来层的老式石头建筑大楼,挂着国营企业的招待所招牌,就上楼去。看看差不多,找个单间住下,不想走了,也就一天两天而已。
放下包,洗把脸,锁门而出,还是快去看景吧,沈阳大,古迹又多,需抓紧点时间的。
沈阳虽远离中原,但却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新乐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7200多年前,就已有“新乐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过着农耕、畜牧、渔猎为主的生活,这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为同一时期,也证明了我国古代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在沈阳西南郊郑家洼子还发掘出了有青铜短剑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墓葬群,周边还有汉以后各朝代的多座古城遗址,由此得知,沈阳名副其实是一座历史古城。
五代十国时,契丹族兴起,建立了以“辽”字命名的国家,辽太祖在此设置沈州,夯土筑城。金代沿用该名,元代时将沈州改为沈阳路,因为城在沈水(今浑河)之北,故得此名,史册上亦始见了沈阳之称谓。明代时将土城改为周长9里、墙高2丈5尺的砖城。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将都城自辽阳迁至沈阳,并把城墙加高一丈,改四门为八门,改十字街为井字街。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尊沈阳为盛京,成为大清国的国都。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成为陪都,1657年在沈阳设立奉天府。
鸦片战争后,19世纪末,沙俄在沈阳修建火车站并筑铁路。1905年日俄在此会战,沙俄失败,将南满铁路让给日本,日本势力从此正式侵入沈阳。辛亥革命后,张作霖统治东北,沈阳成为奉系军阀首府,1923年沈阳改为奉天市。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亡,其长子张学良继任统帅。张学良于1928年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次年又将奉天省改名为辽宁省,奉天市改名为沈阳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以武力侵占沈阳。1948年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于11月解放了沈阳。
摊开地图,先看到了三圈快速主干道,五个中心城区基本聚集于二环内,组成一个横向椭圆形,沈阳果然不小。顺了铁道线看到了皇姑屯站,就在沈阳站旁边不远。
地图上道路密密麻麻、字迹又小,百般混杂,一下看不分明,也难理出头绪。街也零乱,不是南北东西齐齐整整的,斜的远多于直的,搜寻查找颇费力。想了想,还是先找几个必去的景点吧。那倒不费什么力,福陵、昭陵早已知方位,那么大一块绿色之地一眼就发见了。故宫也好找,就在挺中心的位置。一盘算,先去最远的福陵吧,那样留给明天的时间可以宽裕些。
乘上公交车,一路看街景,这一看,发现和平区这一地块解放前的老大楼不少,一幢幢的洋派建筑,都是墩墩实实厚厚重重的感觉。沈阳果真有点不同反响,确是史上一重地。
在大东门换辆车,又行了好长的路,总算到了。
清福陵,位于沈阳东郊偏北约20里处,俗称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同年,葬清太祖努尔哈赤及皇后于陵内,当时称太祖陵或先汗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将其父陵墓尊为福陵,这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后来顺治、康熙、乾隆时均有增建。1929年,福陵被辟为公园对公众开放,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离大门还有点距离,先就看到了那块“下马碑”。门票30元。
走近正红门,黄瓦红墙已有点褪色,不那么鲜艳了,斑斑驳驳的正将日益增厚的怀旧伤感传达给每一个面对它的游人。而那分明只有皇家才有的颜色和样式,依旧显现出煌煌大气,稳当当坐定在那里,像是告知世界,唯它才配有这独一无二的一切,谁又能与之堪比?
福陵现存古建筑32座,以神道为中轴线,对称分布于两边,整体的布局规整,前低后高,层次分明。由于建造福陵时清朝尚未建国,因而在设计和制作上显露出些稚拙和古朴。
从夹道石像生中走进去,一步一步登上利用地形修筑的“一百零八磴”,即108级台阶。走过立有康熙亲撰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楼,又在笔直的石板道上走过方城隆恩殿,来到了最后面的圆形宝城。宝城正中间的大土堆即为宝顶,那下面就是埋灵柩的地宫。宝顶上有树有草,草色正开始发黄。我站到高处向南回看,灿灿的黄瓦在阳光下煞是鲜艳晃眼,只是地面上一片静寂,没一个人。回转身,我绕宝顶走一圈,这已成习惯性,是对先人的一份尊敬。
下来,再转一转,还是没见着人,空空静静,静得都让人有点不安。那就早点走吧,还可再赶去看故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