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看到,温州的一位区委书记和上海的一位副区长不约而同地在近日的赴法国考察中滞留不归,这成了这几日里的大新闻。不想去追根究底他们不归的原因,也不想给他们下个什么结论,因为事情还处在发展之中。只是想问一句:官员的出国考察何以成为了流行时髦之风?官员们又何以能如此成群结队地出国去考察?
可以肯定,发生这样的事总归是少之又少的,假定它是百里挑一,那就是说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曾有一百个与他们相同的考察团先后到法国之类的国家进行了考察。假设那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那就是说同样的考察团有一千个,倘若发生那样事的概率再小一些呢,那就是说……一百个团,亦或一千个团,就是说或有一百个一千个区长区委书记们带着小小几个人的队伍行走漫游在欧美大地上,想到这里,不由得有点不寒而栗。此风怎会如此流行?如此时髦?如此之盛?
实际上这风气也是随了改革开放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早些年我还在日本时,就曾看到过这样的“考察”队伍,那时在香港也曾看见过,一个个西装革履,有的穿名牌,有的则是皱巴巴的西装,但都是慢踱方步、仪态端庄,不苟言笑、不卑不亢,笃悠悠无目的地闲荡。其中总有一个被拥围的中心人物,谁是头谁是秘书跟班的,一看便知。这类人是很显眼的,大凡国人一看就明白。
说是考察,当然名义上也只能是考察,可究竟是去干什么,问问身边的你我他,谁不明白啊!因为“考察”是一个很难检证很难衡定的词,随便编个什么理由就可成行,至于在那里究竟去了些什么地方,考察了些什么,那只有天知道了。回来了向领导汇报一下,认真一点的交一篇考察报告,反正这些自有秘书们代劳,一切不就“圆满完成了任务”?检验其是否真是去考察,其实只要收上他的照相机,打开里面所拍摄的一切即一目了然了。
记得前一些时,哪个地方曾出过一项严规,表示要严控官员的出国考察之风,但并没见有其他地方仿效跟进的,显然这种“破坏”官场潜规则的事还难以在全国形成气候。以前中央也曾三令五申过的,只是一直没严刑峻法,导致此风始终煞不住。今年灾患多,中央也说了要降低行政费用,减少出国考察开支。不过,这是依然拴不住官员的腿的,因为许多出国考察的费用都是私人企业出的,有些官员与有些商人之间早已是互相利用互相给好处的互为因果关系了。
所以有人把官员也列入富裕阶层,虽然他们的正经收入并不算很多,但他们收受的钱财好处却不知会多出几倍,加上还有可报销的可名正言顺享用的便宜事,毋庸置疑,他们当然属于富裕阶层了。昨天看到网上关于报考国家公务员的一些统计数据,那国家审计署驻各地办事员的职位竟空着许多,没人报考,可见年轻人都明白,那里的纪律是最严的,下去工作只能吃普通工作餐,捞不到半点油水外快的,所以都不愿去了呗。(虽然都为审计署叫好,自己却不愿去那里工作,只能一声叹息了。)
难道真的就煞不住这股风?真的就管不住官员们的腿?我想,不如换一种思考办法,另开一套规章制度。比如某官员真有功绩,可以给他奖励呀,就给他个出国度假的奖励,这不很好吗?再者,既然有年假制,就让他们正正经经名正言顺地出国去旅行、去度假,这总比借考察之名行游玩之实要好得多吧?(2008.10.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