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已渐临尾声。
这几天里,和很多国人一样,花了不少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各项比赛,几个频道转来转去,挑自己喜欢的看,饱餐了尽享了世界高水平体育比赛之盛宴。
我是平常心态,只看比赛,至于奖牌金牌并不怎么在意,多一块,挺好,少一块,也没什么。看到有人那么热衷于数金牌计算金牌,一会儿眉飞色舞,一会儿愁眉苦脸,或为意外得到金牌而欣喜若狂,或为稳拿的金牌旁落而郁郁寡欢,我只是轻轻一笑。
金牌能证明什么?它应该能证明中国人的聪明和刻苦精神,君不见,凡人家所能的,我们勤学苦练几年不也能了吗?不是从人家的强项中抢来了冠军嘛。它还证明了我国的从儿童抓起、专业训练全程培养体制的正确,否则哪会有这么些没一点群众基础的冷僻项目的冠军?同时,它也证明了我国经济的日益强盛,国家可以去投下那么多钱全包,还能去请来那么多外国高水平教练。当然,它还证明了举国对金牌的渴望有多强烈,运动员、教练、官员、观众,全都如饥似渴,否则哪来那么强大的奋斗动力。
不过,其实金牌就只是金牌,它只能证明它能证明的,它并不能证明不属于它范畴内的事。比如金牌第一了,并不表明你可以自豪地去随地吐痰,可以张狂地去到处留下“到此一游”。
看了好多场比赛,发觉观众并没坐满,有的场次更是空了很大一片座位,今天电台里说平均上座率为80%。可早在上个月媒体就曾报道过,说全部门票除了两项冷门赛事外,其余的开卖三天就已全部售完。
此次奥运会在中国举行,观众自然绝大部分都是国人,听听那震耳欲聋的“加油”声就知道了。想起人家举办过的赛事,观众席上很明显会有比赛双方国家的各自一大批观众,从服装、喝彩声、歌声很明显就能区分的。当然人家欧洲出入国方便,那就跟我们跨个县跨个省似的,球迷当然就成批地蜂拥而来蜂拥而去了。
观众席上加油一族那么的声势浩大,声音太响了,有时还不在点上,听多了,不免生烦,似有过犹不及之感。我是看重比赛的精彩性,而输赢倒是次要的,所以情愿看两个外国球队的比赛,那时观众席上的声音就和谐自然多了,大家都一同随了比赛的紧张程度、精彩瞬间而欢呼而叹息,少了无名的干扰。
我最喜欢看的是游泳比赛,也许正因为自己游泳不行,才需要来个互补吧。田径场上的百米,十秒钟的事,一眨眼间就完了,而游泳池中的百米,五十秒一分钟的时间长度正好可以让你看清楚他们彼此间的领先、追逐、超越整个全过程,正好适合情绪起伏转换。尤其是接力赛,那更是最扣人心弦了。
体操看得不多,自科马内奇、霍尔金娜之后,体操已演变为纯难度比拼,优美性大大减少了,一个个都是没发育的小不点,都以一连串的跟斗为主,惊险有余,美感不足。
当然,所有各大项基本都看了,只不过多少的不同而已。网球和羽毛球看了不少,三大球也看了,但看得多的倒是人家之间的比赛,自己的球队没多看。
到今天为止,我们拿的金牌已很多了,翻翻历届金牌榜就知道了。真的很不容易,应该祝贺那些勇敢拼搏的运动员们。当然,我也同样向那些尽了力、却没拿到奖牌的运动员们致以敬意,他们是在挑战自我,挑战人类的极限,都很不容易的!
我们的得奖牌者在话筒前说得最多的话是“为国争了光”,解说员说得最多的也是“他们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也对,国家培养了他们,他们当然是在为国家参赛。但有些外国运动员的回答就随意多了,因为他们有的就是在为自己比赛嘛,毫不讳言。比如获得体操跳马银牌的德国老将、33岁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也有的是为挑战自己、向世界证明自己而来参赛的,比如美国那个患癌症的游泳小将,那个参加女子10公里游泳马拉松比赛的南非残疾运动员杜托伊特,那个获得男子10公里游泳马拉松冠军的曾患白血病的荷兰人范德伟登,以及那个身在他乡已50岁了的栾菊杰。当然,还应包括那些在他国执教的教练们。范德伟登得金牌后说:“金牌不是我的信仰,而是额外的收获。”
奥运会,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所有人的体育大盛会,可惜它太短暂,刚开幕,马上又要闭幕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啊。
(2008.8.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