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去过九次北京,第一次是1977年,第九次是2005年,短则几天,长则一个半月。
77年是去参加全军文艺会演,初次见识了首都,新鲜感不少,印象最深的是那份举国独一无二的庄严大气,首都嘛。
那是夏季,虽然北京的夏季也热,但比起上海,尤其是现在动辄35度38度的酷热高温,那要舒爽多了。北方么,热也热得干脆,不像江南潮湿闷热,连呼吸都感觉不顺。而且北京虽然白天晴热,但傍晚夜里常会下一阵痛快酣畅的大雨,且还不多下,下个半小时一小时的也就停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给人们留下凉爽的夜空和一地的水痕。由此,在凉风习习中,拿条毯子,那一晚就能睡个安心舒适好觉了。那第一次到北京就是这么过了个盛夏的。
那时的北京街头车还很少,宽宽长安街上显得空落有余。每到放假日,我们就顶着烈日坐上车身长长的绞链式1路公交车,从西到东去市中心游逛。那时没空调,穿着短袖衬衫,也没觉得热得受不了,照样乘公交、逛街、逛商店,一个个精神饱满、兴致盎然。记得那时北京用的是地下水,凉津津的醒脑,却不能直接用来洗澡,那份凉意直侵入骨,谁都受不了的。
不过,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我们,自小看惯了上海的街道习惯了上海的环境上海的世俗人情,因而和那个年代的多数上海人一样,总不太能接受其他城市和习惯,包括北京。
上海马路狭窄,街道房屋很密集,大小商店多如牛毛,见缝插针遍布于商业街和居民区。那时车少,所以这样的街道感觉很自在很方便,买酱油买豆浆穿过马路就行。北京则不同,街道宽阔,建筑物间距大,商业远不如上海发达,连那条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既不显长也没几家大店,想吃饭,走老远也难找到一家饭店。
那次,几个上海女孩唯一看中的北京产品是比毛线细很多的“开司米”,都跑去前门大栅栏那家老店,买回来五颜六色的大包小包,我也去凑热闹买了一点。我们四个男的就想吃次烤鸭,跑到王府井,人太多,又去前门,才算尝了鲜解了馋,那次的味道感觉真的很棒,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美味犹在舌。我们还去颐和园里泛湖荡舟,黑白照片上清晰记录下了那时青春的我们的欢笑。
那时已是76年之后了,渐显政通人和气象,一切都正向百花齐放欣欣向荣转换,故而北京街头景况、人的精神面貌亦恍如焕然一新。那时尚年轻,在看过了几个主要大景点后,深感北京的宏大。同时,那些天里每周一两次的观摩内部电影,也让我感得了北京的权势地位,那是其他任何城市都无法比及的,都须仰面。
还有一件一直深深刻印在我脑海里的事。那时看过了《红楼梦》,也看过了越剧电影《红楼梦》,那天我正一个人走在前门旁,忽然看到街角一小店柜台后站着个女孩,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她就该是那个林黛玉。当时我停下了脚步,又仔细看了看她,怕人家发觉,还退后、向前、近处、远处分别察看了会,我真的觉得,她就该是林黛玉,或者说,我心目中的林黛玉就该是她这样的形象。后来那个陈晓旭,就和我看到的这个北京女孩脸型很相象。这样偶然的惊艳之事,自然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2008.8.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