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梁斋
梁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7,481
  • 关注人气:5,5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008-08-09 18:40:21)
标签:

奥运

开幕式

奥运主题曲

杂谈

随笔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昨晚,四个多小时,老老实实坐在电视机前。不是都说百年一遇嘛,我等凡人自我估量也难以寿比南山的,一生就这一回,所以那是必看的。
       期待很久了,周遭的舆论又造得那么大。有邻家电视台为显自己本事多揽些收视率,提前播了几分钟开幕式彩排“片花”,这边不就大动了干戈嘛,除了口头外还真的对人家采取了一点点的“封杀令”。如此神神秘秘,真真假假地早把人胃口吊得十足,搞得你不想去窥探一下老谋子的秘密都难。咱们的老谋子,既能拍出黄土地上土得掉渣的最下层人的生活景况,还又能博得外国人叫好并被理论上提升到电影艺术的最高成就。如此天才艺术家,他的艺术构思艺术创作能不去一睹为快吗?
       一开场,果然别有一格,靠那么多的人摆出了倒计时时刻,人们下意识地一数数,魂即刻被勾去了。待得灯亮,2008名精壮小伙子整齐划一口吟手敲,从而拉开了第一段《击缶而歌》。声势是浩大,雄武而威风,怎么看都让人想起《秦俑》里穿盔甲的老谋子,还有排成队列的兵马俑。这样的场面,看两三分钟觉得很好,很棒,五分钟会审美疲劳,七分钟就单调乏味了。
       接下来是《历史足迹》,这时就显出看电视的优势了,场外整座北京城,用焰火沿中轴线迈出扎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直到第29个脚印踏在体育场中心。这些脚印状的焰火是第一次看到,科技的发展实在迅猛,不断给人类自己制造出惊喜。第三段是《梦幻五环》,依然是依靠了科技的神奇之力让光彩亮丽的五环把场内氛围推升至神圣而崇高。
       之后是展示中华文明的《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五个小段,以及显示现代中国的《星光》、《自然》、《梦想》三小段。反正要想展示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典型中华文化,虽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内容还是离不开世人早已熟悉的这一些。这是自然的,叫谁来策划也还是这些内容。
       以卷轴画形式从头贯穿到底,并且从地面一直延伸到了头顶,这是不错的创意。又有高质量的科技能力作保证,就可在卷轴上一一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各门类各样式,这本身就具有了高雅的气韵。
       不过,戏曲本是中华文化的大头,仅仅只以四个被牵控的木偶形象来代表,显然太弱化了。
       综观整体,好象只是在自恋地作着中华文化的展示。有否注意到观者的感觉?他们接受到了什么?外国人能否看懂?看看偶尔扫过的外国观众那无动于衷的脸就知道了。一次次地吟诵孔子的名句,语句虽好,意思也恰到好处很合适,可又有几个听明白了的?连我们中国人自己不看字幕都听不清楚他们在说些什么,那外国人更看不懂了,完全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何况这种样式如今的社会早已不传承。
       整场节目夫子气太重,全是疏缓气氛,也许是为了突出一个“和”字?和,既是和谐的和,又是和平的和,还是祥和的和,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祖宗传下的经典,当然有理由值得我们自夸而大肆渲染。但这是奥运会开幕式,还更该有一点可看性和欢乐,否则吊不起情绪。倒是后来的运动员入场式,随着各大洲各样欢快鼓乐声的响起,随着各国运动员们一个个满脸欢笑地自由亮相,现场气氛陡然一变,我也是。所以看似枯燥的204支队伍的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入场式,我竟然没离开也没换频道,因为那一张张陌生的新鲜的、但都充满了欢乐的脸足以把我视线留住。
       我是在电视机前看,和现场效果肯定不一样,要使各方面都满意确实也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做到。比如那卷轴上不时变化展现出的古画、图案,我就根本看不分明。不过设身处地去想,场内观众估计也同样看不分明的,因为画面就那么点大,角度又太平,加上还有那么多并不很明白中国文化的外国人。
       观众看不分明或弄不明白内容,那表演者或者说导演就等于是在那自言自语,完全没效果。像这种场合的节目表演,还是注重点形式上的大视觉上的美观为好,气氛也当以热烈欢乐为主才好。这种场合并不适于读书,也不适于上课。
       开幕式中让我感动的有两处,一处是那小女孩唱《歌唱祖国》。从没想过那么庄重严肃的这首歌由一个小女孩这么疏缓地唱出来效果会怎样,那样稚嫩的童声,那样纯洁的嗓音,那样天真的笑脸,那一刻我感动了,仿佛那背后就隐含了坚强,那歌声促动了我心再转而使我更坚强。这是艺术的感化力,这一构思当是开幕式的一大成功。
       另一处是由童声合唱《奥运会会歌》,依然是那么清纯那么干净,从那声音里仿佛能看到一颗颗透明的心灵,我又感动了。合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其实是很能感动人的,只可惜我们的成年人合唱没几个能听入耳的,一些专业合唱团还唱不过人家业余的。
       该说说那首主题歌了。五年间征集到了九万多首歌曲,这基本只是走个形式造一下声势而已,评委怎会去听那么多的歌?以至后来又向几十个专业人士定向征集。今年,在奥运会开幕倒计时100天时举行了奥运歌曲评选揭晓颁奖大会,公布了几十首获奖歌曲,好象其中并没有这首《我和你》。据张艺谋今天凌晨说,是他们导演组一听到这首歌后一致觉得好,就这么定下了的。看来那么多专业的业余的应征者都只是在陪太子读书,因为,《我和你》的作者就是开幕式的音乐总监陈其钢自己,词曲都是他写的。
       还是来看看这首歌吧。歌曲很简单,标准的中国式歌曲,旋律节奏都是,启承转合四个乐句,四平八稳。没有华彩没有扩展,没有想象没有厚度,实在是太简单太单薄了。单薄到随风一吹就会无影无踪,转头跟人刚打个招呼,听过的旋律已全忘了。歌词也是太简单太单薄,好象是作者意穷思尽没什么可再说了的感觉。这样一首中国小曲,从哪方面看,都是担当不得奥运会主题歌这份头衔的重任的。忽然发现,整场的音乐有一个明显倾向:阴柔。感觉不到多少刚强奋扬,包括这首主题歌。
       两个演唱者,刘欢音色还行,但有点虚有点浮,心未进入情未投入也。而莎拉·布莱曼一开口,那声音就如是带了十二分的情感,果然就生动,就感人,如是天籁,情真意切也。唱者的天性不同,功力不同。
       点火不说了,既不惊艳也能认可。
       总体评价是:尚可,但亮色不多,平庸为多。若要打分,我打81分。
(2008.8.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