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平则鸣,地失衡则震。此是常理,也是常识。股市亦如此。
在汶川5.12大地震十多天后,那天星期一早晨,我在成都,当地电视台在连续十来天全天只播放抗震救灾相关新闻报道后首次恢复财经股市节目。女主持人面色凝重地简单说了几句问候语,即复述了一位灾区观众的求助来电:他家里现在什么都没了,只有三只股票了,请专业人士帮他看看,这三只股票怎么办?那位专业人士安慰了几句,庆幸他买了股票,保住了一点财产,然后说了些操作策略,云云。
女主持人语音沉闷,股评人士也收敛了往日的慷慨陈词,我听了亦倍感凄伤。
我一月前出门时,股指还在3600点之上,没想到一个月后,股指已跌到2800点,一个月跌幅高达23%,其中上周更是猛跌了接近14%,创了12年来的周跌幅纪录。如此的暴跌,使千千万万的股票持有者损失惨重,其中也包括那位打电话求助的灾民。不知他那时卖了没有,倘若当时盘算着想靠这三只股票为自己挣回点地震损失而还捂着,那就倒霉了,二十天过去,股票又缩水了一成七。在固定资产丧失殆尽后,幸存的金融资产又遭受重创,岂不是雪上加霜、屋漏又遭连绵雨?为他及像他那样的既是股民又是灾民的人伤心、一叹。
地震是天灾,股震就不完全是了,其中含了多多的人的因素。不是么,地震发生一周后,股指还在3600点之上,三周后还在3400点之上,可见这天灾给予股市的影响并不严重。因为大灾后有救灾物资和重建家园的大需求,会刺激上市公司的生产和业绩,因而对股市来说,实际是利弊并存的。以前的日本和台湾股市在大地震数日后的走势都是大涨的。
但央行破例在月度经济数据公布之前突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一下把人们在大灾面前凝聚起来的众志成城的意志、为国分忧的向心力摧毁了。天灾没摧毁股市,人为之力是可以轻而易举击垮股市的。
只知一味地增加存款准备金率,创了纪录再创纪录,也不管效果如何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还是只想集调控权于自己手中呵。加息,那是市场经济手法,而增加存款准备金率,那属于计划经济的产物。将钱全部掌控在自己手中,收放全由自己,岂不自我感觉很良好、很安全?
股市跌到了这份上,自然又都一致公认是投资者丧失了信心。投资者为什么会没信心?是因为一次次的政策都只是治表不治本,救市而不纠错,股改也只是为解救一时之困局,却又遗留下更大的祸根。美国经济出了那么大问题,股市却只跌了那么一点点,为什么他们的投资者就有信心?因为美国政府的一项项法律性政策让投资者相信前途不会坏,而我们的投资者却得不到这样的可资相信的理由。(2008.6.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