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下时间,即去千佛山,既然济南人将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那就该去看一看。
千佛山,汉代以前称历山,后来佛教渐盛,山上凿窟镌佛像多尊,遂定名为千佛山,并建千佛寺。之后这里的香火越来越旺盛,历代还都在此举行重阳节登高活动及庙会等。
来到山脚,进大门,一路登石阶向上。两边全是临时小摊点,从山下一直排到山腰,基本都是各样小吃食品。想想又不是休日,怎么会这般热闹呢?那些小贩总不至于每天买了门票进来做生意吧?一边走一边看,看了中意的就买了吃,既尝了新鲜味又充了饥,还不浪费时间,一举多得了。
正走着,跳进来一条短信,一看,是当地的公示广告,说某日至某日举行为期一周的千佛山登高吉祥活动。哦,原来如此,是重阳节登高活动呢,怪不得这么多游人这么多小贩,庙会自是一并举行了。这是千佛山的传统活动,当地正乘国泰民安之世筹划着恢复它,期望有多多的人来参加,既可赏游秋光又锻炼了身体。
走了好一程,两边没小贩了,身边左右都是真正的登山者了。老人不少,也有带了小孩一起来的,还有小老板模样的,穿着不怎么挺刮的西装,凸了大肚子,气喘嘘嘘费力地一步一步抬腿往上行,大概是来烧炷香求个吉利讨财运的吧。
看到了兴国禅寺,其前身即是千佛寺。要门票,门前冷落,我周边前后的人没一个进去的,我也就没进。下来后才知道那里面有千佛崖、龙泉洞等佛像古迹,略感遗憾。本打算就到此为止,因为刚问过旁人,说山顶上什么也没有。但看看好些人都努力地在继续慢慢向上去,老人小孩都如此,一股不甘落后之豪气冲上心头,遂也继续向上,不达山顶决不罢休。
千佛山海拔只有284米,再去掉点济南地面的海拔,这点高度实在算不得什么,但登起来却还是费力累人的,因为它中间没什么平缓地可歇息,一直在抬腿持续地上台阶。
待到得一小片平台上,这里有文昌阁、历山院、鲁班祠、舜祠等,正好边看边作歇息。除历山院外,另几景都不大,一眼即看尽。然后走进一览亭里站定,从此高处遥看泉城景色,位置当不错,但光色茫茫,看不甚清晰。这一览亭是二十几年前建造的,像似半悬于高空,有点惊险意思,亭及两边曲廊都是由水泥柱支撑。
看到几棵树上系了很多红布条,都是些求吉祥的心愿吧,这是活动推广者销售的。
继续向上,在拐弯处看到了历山飞瀑,可那瀑布实在太小了,走到跟前,也只见得几丝几缕细细水线。再往上急走几分钟,就到了山顶,不是平顶,一块块大石堆垒成了顶。我稍微小心些即站上了最高处,四下里远望,自是心胸开阔,豪迈于一时。登山,一切的努力和一切的付出,就在于最后登顶时的快感,在于哪怕只是短暂片刻的可以去俯视脚下所有物体的自豪,以及以后可以向人吹嘘的那份得意。忽儿又想起在趵突泉看泉涌时生发出的那些思绪,现在正是在自我实践呢。登上了山顶,观赏过了豪迈过了兴奋过了,之后,就该主动尽快下山去,以留出地方给后来者也可站在这山顶上同样地观赏、豪迈、兴奋一番,山顶太小,容不下很多人,该知趣些体谅些他人,占山顶为己有者至少是不礼貌的不识趣的。
山阶步步人喧闹,
举市登高携老少。
叫卖声中上顶峰,
泉城一览重阳到。
五分钟后我即下山,下山自然快捷了许多,一路下到山底,那里正搭好了台在表演节目呢。台上人歌唱得挺好,底下观众甚多,我是顾不上这些了,赶紧去大明湖吧。
大明湖门票15元,济南三大名胜门票都一样价,五龙潭便宜些,才5元。
从东门进去,先就登上了北城门上的高高汇波楼。汇波楼始建于元初,解放前夕楼毁,1982年在旧址上重建,楼高13.6米,一层七开间,二层五间,挺有气势,88根红柱支撑了整幢建筑。人在楼上,大明湖尽收眼底,微风拂来,碧波轻漾,是一处登高望湖好地方。
下楼看了明昌钟亭,那口铁铸古钟造于金代明昌年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旁边就是南丰祠,原名曾公祠,是为纪念北宋大文学家曾巩而建,江西的南丰是曾巩故乡,故世人也称他为南丰先生。曾巩曾任济南太守,颇有些政绩,很受好评,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更是流芳百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南丰祠里没什么可看,只有座据说是济南现存最大的古戏楼。
还是出来看看自然风光吧,即走到湖边坐下。
大明湖湖面46公顷,水深平均为3米。看着湖岸的垂柳依依,看着远处翠绿浓浓的小岛、小船游艇画舫,又看到背景中多多的亭、楼古建筑,听着湖水一波一波轻拍湖岸,仿佛此刻就如是坐在杭州西湖旁,眼前的荡荡湖水就是那西湖,感觉很相像。西湖我是很熟悉的,去过很多次了,一年四季都去过,看过了西湖的春夏秋冬百样姿色,所有的感得惟有一个字可说:美!什么季节都美,什么时候都美,春柳轻拂时是美,夏日夕阳时也美,秋波荡漾时是美,冬雪宁静时也美。阳光灿烂是美,烟雨迷濛也是美,晨曦缥缈是美,暮色苍茫也是美……杭州是我最喜欢的城市,就是因为了这一片迷人的百看不厌的西湖呵。
看着眼前的大明湖,就联想到了西湖,也忘记了这里自古就是产生慷慨勇武汉子之地,倒牵记起了纤柔温婉的江南女子。不过,湖都是一样的,水都是柔性的,柔软到在哪里都站不起,给个多大的容器,它就软化成多大个平面。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是山水都喜欢,既喜欢山的坚毅刚强,也喜欢水的柔和随性,许是既想为仁也想求智吧,心气使然,但愿真能如此了才好。
起身往西缓缓走去,这般好景致,游人无几,正好让我悠然踱步,赚来个闲情逸志好心绪。
走过北极阁,这是座建在7米高的镶石土台上的道教庙宇,始建于元代,30级台阶显示出了其略微不凡些的气宇。
走到铁公祠,又是一群的各式古建筑,有祠有楼有亭有廊,像是个园中园。铁公是明代兵部尚书、山东布政使,当燕王朱棣争帝位时,在济南几次兵败于坚守的铁公,后朱棣夺得帝位,复取济南,铁公被杀。后人以其忠烈,而立祠祭祀。
这处园中园绿柳碧水,景致集中而优美,若到夜里,想必定是风清月明,与西湖边的平湖秋月一景可有一比。西南隅是小沧浪,说是仿照苏州沧浪亭而建,那座建于水上的得月亭最是风姿绰约,当是吟诗弹琴、休憩消闲好去处。南面正临水,湖滨长廊亦是倚栏观湖好地方。铁公祠里还留下了那副写于两百年前的描画大名湖的最佳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那是当时的两位山东地方官员在此宴饮时吟咏而得,也可说它是对济南城特点的画龙点睛般精妙描写。
绿柳清波谁画图,
几回疑似逛西湖。
斜阳舫影飘然过,
惟把悠闲赠与吾。
看着地图上的大明湖略图一路走去,目标是稼轩祠,这样正好绕湖半圈多,没有重复路。可等我走过好多的各类儿童游乐设施,直走到西南角的西南门时,却发觉路不通了,无法再往南门那边去,到不了稼轩祠。根据经验和常识,公园的路一般都是四通八达的,不管大路小路斜路弯路,不管它是多么拐来绕去,最后总是能走通的,尤其是园中湖,总能绕湖走成一圈的,可这经验到这里碰壁了。由于刚才是这么计算时间的,所以一路笃悠悠晃荡而来,这一下时间吃紧了,也无意去和那公园人员理论,马上急匆匆走回头路。到得码头处,正好有一画舫型大游船准备离岸,我一问,正是去对面南门方向,即跳上船。船票4元,就我一人,他们说这是最后一班船,真是大幸。
一下船,连奔带跑往稼轩祠赶,这是我的重点目的地,绝对不能遗漏的。到得门前,5点15分,正好赶在这里人下班锁门前进去看了看。
辛弃疾,号稼轩,是留名青史的南宋大词人,他也是济南人。
没想到祠竟如此之小,小得让人诧异,尤其上午刚看过李清照纪念堂,显然这两人在济南人心目中轻重高低略有不同。我有点不能接受。
这建筑原是为李鸿章建的生祠,1961年才改为辛稼轩纪念祠。走进去,就一个稍深长些的院落,一个不大的正厅和两边两个侧厅,一座塑像再加一点简介,真是够简陋也够简单的。天色已在暗下来,室内更是昏暗几许,时间又紧,只能草草扫描一下,反正就这点地方这点可看物,十几分钟一转就出来了。那一副郭沫若题写的楹联是: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怏怏走出来,到湖边一小亭里稍坐,一边小憩,一边想着李辛两位济南大词人,有了他们,济南在横向和竖向中的文化份量陡然就加重厚实了。同为山东人的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有言: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明湖南岸宋遗波,
小院偏祠寂寞歌。
豪气一生词万句,
铜琶铁板继东坡。
顺小道走进遐园,这也是一处精致的园中园,素有“济南第一标准庭院”之称誉。该园是在上世纪初仿照宁波天一阁形式建成,是为山东省图书馆,原主要建筑后来在战火中消毁。这园里建筑物不多,自然景观挺丰富,一片的葱绿色。
从南门出去,这里有一座金碧辉煌的明代大牌坊,是由文庙迁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