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早已享誉全国、知名于世界了。在我小时候,那时就叫“上海之春”,是与“哈尔滨之夏”遥相呼应的国内仅有的一南一北两大音乐节。有幸的是,少儿时代的我曾参加了两回“上海之春”的演出。
一次是在美琪,由我们这群孩子演出了整场节目,其中有《卖报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另一次是在文化广场,是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的演出,由此也直接催生了几个月后北京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诞生。在这场有两千多演员参加的演出中,我们作为童声只是在其中凑个数而已。
孩子自然不知什么叫紧张,就如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样,独唱的都不怯场,何况是站在那么多人中间。那样的演出实在无甚难事,只需认真严肃完成既定的“任务”即可,简单得很。尤其在文化广场,很大的后台与前台完全是两个天地,我们大多数时间就是在后台或做作业或玩我们小孩玩的游戏,完全不用考虑上场前的准备什么的。由于我家弄堂里男女小孩从小就一起玩游戏,抓翻麻将牌、踢毽子之类都是得心应手,女孩子还玩不过我。
上台演出就要化妆,一般的无所谓,浅描淡抹,但有几个同学需要扮成非洲孩子,那就得从脸到胳膊、腿都涂抹成棕黑色。他们是有点麻烦的,也有点可怜他们,每次化妆卸妆都要比我们多费一番工夫。
演出需要穿白衬衣和毛衣,我那件天蓝色毛衣就是母亲和姐姐帮我赶时间织成的。晚上演出结束后回家很晚,虽然乘电车对小小的我来说早已熟门熟路,但我母亲还是每次都会到电车站来等我。
那期间还有件趣事。一次我大姐与同学一起去看我参加的演出,在剧场门外正好看到我们这群孩子排了队走进剧场。我姐同学不认识我,我姐又不肯告诉她,她就大声叫了我姐的名字,那时的我自然就下意识地回了头。这是我姐后来告诉我的。
每次演出结束后都发点心,是美心酒家的,每人一袋共四五样,2角钱。对于那个年代小小年纪的我们来说,那确实是美味而可口的。(2008.5.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