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晚上,看了电视上转播的在北京太庙前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100天庆祝晚会,同时那也是奥运会歌曲征集评选的揭晓颁奖晚会。
开始听到的是《北京欢迎你》。几十名脸熟的知名歌手、包括几名唱美声的歌唱家,每人轮流站到麦克风前轻快热情地唱出一句或两句。亲切而清新的歌词一如邻家人的坦诚相邀、笑脸相迎,极富了亲和力,而那旋律更是轻盈简洁、明快热烈,真是一首精巧雅致的好歌。歌手们一个个的笑脸盈盈,全身肢体随了节奏律动而轻摇小摆,一派的欣欣祥和、欢欢快乐。
接下来是揭晓优秀歌曲,共30首之多,再加上其他好几个奖项,获奖人成排成行芸芸数十个、上百个。整场晚会共演唱了二十几首歌,想必这自然当是好中之好优秀中之优秀了。可听完却有点遗憾,因为再也没有了开初听《北京欢迎你》时的兴奋和感动,除偶有一两首尚有出彩处外,基本是平平淡淡,留不下半点印象。多数歌词依旧是概念化的、已成定式了的那些词句,虚得很,泛泛得很,多数曲调亦是中国特色的格式化了的,乐句平庸,乐思单调乏味。
在以前的报道中不时有世界哪位著名音乐家参与了此次奥运会歌曲创作一类的消息,但从获奖名单上看,参与程度有限,绝大部分还是我们自己人及全球的华人们。不免有点担忧,仅凭这些歌曲要想如主办者当初所说的去超越前两届奥运会主题歌,那是有点难度了。
其实奥运会主题歌仅仅只需要一首,一首就够了,委托指定个专人就能完成,或者组织个创作小组也成,轰轰烈烈的形式远没有实实在在的成果更具实质意义。如没有条条框框和各类人士的干涉,仅就歌曲创作本身而论,这其实并不是难事。要那么多又有何用?有一首被大家传唱被大家记住的好歌足矣。多了就不稀奇,都评了“优秀”,倒又像是那些个安慰性、照顾性的了。亦或是以此示“公允”?
歌的词,有明白无误的文字意思,而歌的曲,多少有些模糊抽象,好与不好无法作量化评定,主观任意性很强。一般人只以是否“好听”来评说歌曲,而其实歌的曲也是有它的理论依据的,有它的共通性和一些标准性原则,所以才会有百听不厌的歌,才会有人人爱唱的歌。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创作者将乐音按一定规则组织排列、以演唱或演奏的形式依靠了时间的延续来演示完成的,所以它的逻辑演进性要求很强。音乐是感性的,音乐创作是要依赖灵感的,但尽管如此,它仍然还要符合逻辑。下一个音符下一个乐句的出现就是来证明前一个音符前一个乐句的合理性与否,横向的旋律是如此,立体的和声更是如此,这其中就包括了人们听觉上的审美预期是否被证实和得到实现。这也就成为人们对一首歌曲接受与否、喜欢与否的原由。当然这一点是因了各人对音乐的认知程度的不同而必有所不同的。
中国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许多艺术创作也如此,歌曲亦如此。又因为一首歌曲仅短短几分钟,独有它的特点,所以在保证合乎逻辑的原则基础上,绝不能过于四平八稳太死板,必须要有转折有变化,即那个“转”,否则就陷于平庸单调,也就无法在最后“合”时引出全曲的高潮而让人印象深刻、愉悦激动。
再来看《北京欢迎你》,你从中既能听到北京京韵大鼓之京味,又能隐约感得南方说唱小曲的柔和婉约,既像轻盈小调,又似长篇的宣叙,更还含有吟诵谣板之意趣,完完全全的是中国风中国腔,朗朗而上口。在旋律的一层一层递进中,它还不时有出奇不意的节拍变化,给人以抢拍子的感觉,充满了无尽的活力和动感,引人入胜。当然,若作为主题歌那它还欠缺些恢宏大气,如其歌名,它就是一首中国人向全世界所有来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人展示自己精神风貌的欢迎曲。(2008.5.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