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农嘴里的小调

(2007-09-02 18:24:48)
标签:

感悟随笔

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农

民歌传承

分类: 艺苑走笔
       结束了西北行,从宝鸡乘上临客回上海。因是临客,知道的人少,整个车厢才二、三十人,很是自在舒服。我就独自看报翻书,又将此行一路写下的诗句整理一番。
       此车走新线,经阜阳没走徐州。在快进入江苏时,忽听到有人哼小调,曲调流畅,韵味十足。我对音乐很敏感,即转脸看去,是过道那边一位看去六十多岁的老人在哼唱。曾经搞过民歌收集整理工作的我一下被吊起兴致。听过几段后,我坐到他那边,和他聊了起来。
       老人实际才五十多岁,由于常年累月在野外农地里干活,比城里人显老了十岁。他是阜阳人,这次是一家五口去常州打工。他说他唱的是泗州调,也叫亳州乱弹。泗州?淹没于洪泽湖下的那个古泗州?可亳州是在安徽的西北角,都靠近河南了,泗州、亳州相距不算近啊。他说他唱的是女腔,他还会唱“十大劝”什么的。我很想再听他唱两曲,可刚才他是兴致突发,现在要他再唱给别人听就不那么随心了,并且他两个小辈这时也正凑拢来,他哼了几句就不好意思再唱下去了。我颇感惋惜,但又不能勉强人家。
       我看着满脸皱纹像是刚从田地里走出来的他,却唱得这么好的民间小调,不免感慨。歌本来就是诞生于劳动中生活中,比如那些或沉重或高昂的劳动号子、还有在大山沟谷间回荡的情歌对唱。歌为心之声,它本来就根植于民间流传于民间,那些个百年不变千年尚存的曲调,依仗了其情趣生动、易记实用,靠着口唱耳听心记的最简单传续方式,没有录音机也无需纸笔,多少年多少代的就这么流传了下来,因为它适合民情符合民意,所以经久不绝。曲调和歌词是统一体,互相借助着才使其长传至今,那些长篇史诗能传承下来也同样是此道理。由此就明白,那些唱来拗口、词句不合百姓心意的歌总是流不长远的。
       我向老人问了些问题,老人半明晰半模糊地跟我说着,看得出,他很高兴,因为那是他的拿手活,因为有人向他请教着他的拿手事。
       中国历史悠久,土地辽广,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留。民歌该怎么保存?记下了谱,印在了纸上,或者更进一步录下了音摄下了像,这就算保存了留住了?但那都是死的,民歌是由嘴唱出的,是即时性的,它该是活的,而这活物就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千万寻常人的嘴上、心里,他们才是非物质文化的最好的保护者和传扬者,这不,一个偶然相遇的老人,竟可以说出唱出这么多在专业人员看来是非常宝贵的原始材料。真正的民歌并不在城里专家的高谈阔论里,它只能在乡间那些满腿泥巴的农民农妇嘴里,只能在那些站在山坡上高唱情歌的姑娘小伙心里。
       想的很多,一会就到了常州,因晚点,已是晚上9点多。老人站起来,拿起简单的行李,我也站起,带了敬意跟他打招呼,谢谢他跟我说了那么多,愿他一切顺心。他呵呵笑着,显得很开心,因为今天有一个上海人把他当老师那样尊着敬着。
       他跟着小辈下车了。我突然发现,他的腿有点瘸,心猛地一震,涌起点酸酸滋味。从车窗里看着他提了蛇皮袋身子一斜一斜地慢慢走远,我强忍着没让几滴泪珠从已湿润的眼眶里滚落。
       接下来再无心思去想什么,放任了大脑让它成一片虚无空白,只是无意识地看着窗外黑乎乎大地,时而闪过点亮亮的灯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