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钟发车,我离开了同仁。同仁果真是美,那是一种蓝天白云下的宁静旷远之美,热贡艺术也美,那是一份独放异彩、精致到令人有点心颤的美。
我发觉这班车上好象都是藏族人,稍稍仔细些一个个看过去,除了我,以及另有两人不是藏族外,其余二十多人都是藏族,男女老少都有,那脸色那服色一看就是。也是,这条线路这头是黄南藏族自治州,有隆务寺又是热贡艺术发源地,那头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更有大名鼎鼎的黄教六大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往来这两点的自然多是藏人了。
车先沿着隆务河向北,又看到了昨天看过的景,时间尚早,没有阳光没有亮色,一切都虚虚朦朦,清晨的薄雾还是那样淡淡缈缈地在成片的黄绿色树梢上浮游缭绕。
一会儿,车离开前天的来路,转向东北方向去了。
坐在我旁边的是个年轻人,非藏族三人中的一个,像是个搞艺术的,他带了个有一米高的很大的包,睡袋、轻便帐篷可能都带着。我跟他打了招呼,他迟疑了一下,缓缓地回了我话。哦,他不是中国人,一听说话就知道了,再一看他,我马上用日语问了他一句,他一下有点惊喜,迅速用日语回了话,哦,他是日本人,没判断错。他自然是惊异于在这中国西部偏僻之地的班车上,竟然会有人用日语跟他打招呼,我同样也很惊异,或许比他更甚,在这满是藏人的西部藏区偏郊僻野班车上,仅有的三个非藏族人中竟有一个是日本人。
我曾经说过,在中国广袤土地上,无处没有日本游客。仅我这次西北行,就在甘肃的安西和新疆的吐鲁番各碰上了一个日本独行客,今天在青海又撞上了一个。我国游客蜂拥而去的地方他们会去,我国游客不太去的地方他们也去,或一个团队,或几人一组,或就单独一人,他们国家太小自然风光有限,历史古迹更是少,所以他们就来中国,看自然风光看历史文物。他们中的不少人还真的是热衷于甚而沉迷于中国的悠久历史、丰富灿烂的古文化,因为他们国家历史短,往上追溯个几百年就混沌了,因此,他们压根儿就把我国的秦朝汉朝当作是他们自己的祖先一样,中学大学的考试题里必有古汉语,且都是一篇长文,我看了都发了愣的。
我在东京时曾去过几次一个日本人家庭,男主人是大公司的中层干部,他见了我就跟我聊三国,说从小就看三国,还看过英文版的,说比日文版的译得好,他说日本的几代男人都看三国,大学生更是几乎人人都看。记得还有一次,是我回国后有一次陪一日本朋友游豫园,听到旁边另有三个日本青年在说话,我那朋友即和他们搭了话,待那三青年知道我是中国人,马上问我三国古迹遗址在哪,怎么个去法?我说很远,交通不太方便,他们还是问我,表示他们这次就是想去看一看那几个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了的地名。我被问住了,一下子自然说不清,只能表示抱歉,心里却也惭愧。我们自己又有几个还有追寻历史文脉的这份迫切欲望?竟不如了外国人。
在旅途中碰到过很多外国人,自然以日本、韩国、欧美的为多,从中也发现了一特点,即,自然山水及风情古镇,是所有外国人都喜欢的地方,而古寺古迹、佛教名胜等景点欧美人就不多,而日本人很多,尤其是老年人旅游团为最。因为日本文化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同一个传承体系,所以对于中国的古文化,普通欧美人少有兴趣,普通日本人却都感兴趣。
接下来我们俩就聊了多时,他是在哈尔滨留学的公派交换学生,和在吐鲁番碰到的那位一样,但他的中文明显比那位好,所以我们可以用两种各有所长的语言相杂着聊,感觉甚好。他个子较高,体态甚好,是现代日本年轻人的典型模样,比他们的前辈强多了。头发很长,扎成一小束在脑后晃荡,除了那个一米高的大包,手上还拿着长长一卷画,所以我一开始以为他是搞艺术的。
他绝对是个酷爱旅行者,都可说是半个旅行家了,这两年间,他几次独自来中国西部,并且以用日本护照在中国边境口岸进进出出为乐事,在云南一出一进,在西藏一出一进,在新疆是两出两进,我知道日本护照在全球很吃得开,可谓通行无阻,想去哪儿说走就走说入境就入境了。他在中国的旅行都是这么的乘班车,住的也是最普通的三人间四人间,十元十五元的,我都不敢这样的他却敢,因为我熟悉国情而他不熟悉,他只有日本的国情经验,就跟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
他还跟我说了一段他的惊险旅程,那是在新疆,他乘上班车要穿越那条世界闻名的沙漠公路,没想到车开到半当中抛锚了,两边是荒凉沙漠,前不着村后不见店,司机修不好,就只能原地干等了。时间就这么半天一天地过去,车上乘客熬不住了,纷纷拦下过路车,一个个走了,他不走,凭了带着的瓶装水和饼干,就这么等了三天两夜,直到派来的人修好了车,他坐着这车再重新上路,那时乘客连他仅剩了四人。我问他为什么不搭别的车走?他说我买的是这车的车票,我为什么要再去买张票呢?日本人的思维就是这么简单朴实,笔直不拐弯,在我们看来,就显得既可爱却更可笑了。
随着车子的颠晃,他的大包和长画轴被一个半路上来的藏民压坐着了,他几次看看那藏民,欲言又止,我就开口跟那藏民说了说,藏民即起身表示了歉意。我顺口问那是什么画,他回答说是在同仁买的唐卡,哦,原来也是,那我和他昨天可能就是前后脚的时间差呢。
这一路均是在高原坡地上转绕,同仁海拔两千六,夏河海拔两千九。先是荒山偶有林木,接近甘肃时看见了草原,不是平地的,是起起伏伏的山坡上的成片草原,这该是已接近著名的甘南草原了吧。有草就有羊,见到了一群群的羊,而且是各种类型各式各样的羊,大的小的,卷毛的长毛的,白的灰的黑的花的以及几色相杂的,那头顶的角更是多姿多彩,有直的有弯的还有绕成圈的,真是大开眼界,未曾想就这么一点路程,能看得这许多种的羊,可惜我不属羊,否则更要大喜若狂了。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其人口的近一半是藏族,除了拉卜楞寺,还有数十座风格不同的藏传佛教寺院散于各处。这里的地貌对于狭长的甘肃来说是独有的别具一格的,既有辽阔的草原风光,又有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黄河、大夏河、洮河、白龙江等河流都奔腾在甘南的山谷间,一到夏天,如茵的绿草在蓝天白云下秀丽地铺展开,姹紫嫣红的小花点缀其上,那是最美的时节,可惜此时已是入秋气候,景色也就不同了,那草色都已枯黄。
三个半小时后,车到夏河车站,我和邻座也没多说话,一声“再见”就分头各走各的了。独行者的行事都是如此吧,不愿拖泥带水牵牵扯扯的,各自都有目标,各自的时间都珍贵,那就各行其路,互相都明白都理解的。
一出车站,甚是热闹,依仗了拉卜楞寺,藏民信徒们、国内外旅游观光客们,都不远百里千里的纷至沓来,这县城自然就显出些流动性活气了。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宽宽荡荡,车不多,行人不少,两边的商店多是以经营与佛事相关的物器为主,藏传佛教气氛显得相当浓重。
拉卜楞寺在夏河县城西,仅1公里左右,始建于清康熙48年(170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曾经是甘、青、川地区藏族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拉卜楞寺规模宏大,占地1234亩,建筑面积有82.3万平方米,寺院北依龙山,南傍大夏河,众多的拉康(佛殿)、囊欠(活佛公署)、扎仓(学院),以及藏经楼、辩经坛、印经院、经轮房、宝塔等各类建筑布局合理、疏密有序,远望是崇楼高殿、金瓦黄顶,更有在阳光下灿灿闪亮的诸多宝瓶、如意、法轮等鎏金饰物,一派庄严气象,华丽非凡。主要建筑有高六层的雄伟宫殿式寿禧寺、仿拉萨大昭寺修建的释迦牟尼佛殿、阔15间深11间富丽堂皇的大经堂等。
拉卜楞寺长期以来是以学科齐备、组织完整、教学严谨、学者辈出而闻名佛界,著称于世。寺内设有修显宗的闻思学院,修密宗的上续部学院、下续部学院,修天文的时轮学院,修医药的医药学院,修法事的喜金刚学院六大扎仓(学院)。拉卜楞寺也是藏经最为丰富的寺院之一,在藏传佛教中颇具影响,藏经楼内珍藏有藏语文法、藏史、哲学、医药、历法、音乐、美术等藏文书卷典籍6.5万多卷,并还有7万多块木刻印版书籍、以及一部200多卷的大藏经——《丹珠尔》、《甘珠尔》。
顺人流向西,过一座桥,好象就进入了拉卜楞寺范围,刚才那边繁杂,现在这边静肃。街两侧是一长溜的墙和一扇扇小门,横里还有窄窄小巷,像是家庭民居结构。看到了学院招牌,果然是藏传佛教学经之重地。
一路进去,到了一片广场般空地,想来该是入口处了,却没人售票,也许就是不售票随便进去看的呢,我就自顾自从小道上走进一大片的佛殿建筑群里。
游人很少,更没想到好些殿都关着门,主要的两殿也是关门,我只能四处转转看看建筑的外表外观了。那全寺最高的寿禧寺也叫大金瓦寺,那释迦牟尼佛殿也叫小金瓦寺,和青海塔尔寺里的两建筑一样称谓,这一大一小两片金黄色殿顶分外的耀眼醒目。
由于刚从青海看过几处藏传佛教的寺院,且看得也较仔细,在这里又没买到拉卜楞寺的介绍资料,寺里也没写有什么说明,连旅游团队的导游也没碰上,兴味也就有些索然,虽然天气这么好,光色鲜亮,那也只不过适于照相而已,情趣却吊不起来。
走到河边,看到了青翠绿树,心情顿觉舒畅,这里好象比伊宁、同仁稍暖和些,那叶儿只是树梢部分泛了些草绿嫩黄色,秋味不浓。这样嫩嫩的青黄色倒是很令人心生爱怜,像是正成长中的少年男女,也让人想到青苹果的酸涩。就这么站着,来回流连着,在能引出好心情的景致里多呆了会,好风景总是百看不厌,有一次我在杭州西湖边不就那么呆愣愣一坐坐了一个下午嘛。
顺河边往回走,这里不是主街,也不是拉卜楞寺的门面地方,一长排建筑像是被遗忘了似的,有点破旧样。游人一个也没有,是的,导游是绝对不会带了队伍来这类“后街”似的地方的。有几处门开着,走过去往里张望,里面四围是一圈建筑,中间是小广场那般大的庭院,不知此为何等院落,不敢随意闯入。几座门楼倒是很引人注目,有的刚修建好,有的还正在修建,都很高大,三叠四叠的,都是如黄杨木色那样的原木雕刻,雕刻得都极其细致精美,绝不输于山西那几家大院的木雕门楼。各样的花纹图案中夹有法轮、如意、万字符号以及几样吉祥动物,而最显眼的是几条龙,最底下的门楣上就是游龙腾云之图,且是深度浮雕,凹凸立体感很强烈,两边的雀替上雕的也是龙,龙头高昂龙须神采飞扬,有的是深浮雕,有的则是透雕,雕刻技巧精湛无比。
走着走着,又穿过些藏民的居家,有一群十几头的黑色小猪在我脚前穿来过去,一时竟觉得很是好玩、可爱,那是心情使然也。
再走,发现了一长排转经筒,再一回想,刚才在那河边“后街”已看到过好几排了,遂问了正转着经筒的藏民,回答说这是围绕整个拉卜楞寺的,现只剩一段一段的了,已合不成圈。问大概有多少个,一人说有近千个,另一人说可能有两千吧,我是没法去走一遍数个数了,这偌大一个外围圈,按距离推算,理应该有几千的,但现在只有短短东一段西一段的,那就没法估算了。
转游过了,无所谓满意与否,不是信徒,只不过是想亲眼看一看,多了解些人间百态多知道些世间百事,因而,就该知足了。
往回走进县城两旁的几家小店看看,那些佛器佛物也都差不多少,算了,早点走,赶去兰州,以便尽早去天水。此行只剩两个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