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报上有篇听音乐会后的随感文章,文中把四重奏和交响乐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样式混作了一谈。作者不懂也就算了,编辑们也没发现纠正之,就这么让这样明显的疏误堂而皇之印成了白纸黑字。
还是前些天,报上有篇写一位演奏家的文章,那是位写上海世俗风情的文字高手,可他对音乐明显不在行。他在描写自己听一首德国人写的小提琴曲时,说像是感觉到了庄重的坦克车。这是小提琴独奏啊,可不是德国足球队!即便乐曲里有庄严、有沉重,也不会与坦克有关。难道那曲子真是写二战?写纳粹的进攻、失败?那理当不是小提琴独奏曲所能表达的内容,鲜有作曲家会如此创作。想必文章作者自己想当然了。也可见作者知识面的狭窄和联想力的单薄,他就没联想到田园、夏天、暴风雨?没想到贝多芬、莫扎特、瓦格纳?歌德、海涅、尼采?康德、爱因斯坦、马克思?
两三年前,曾有位记者写了篇抢救上海民间文艺的报道,其中提到了青浦田山歌。说他在听农民歌手演唱青浦田山歌时联想到了爵士,说那些切分音就如同布鲁斯,把远隔于地球两端,无论从结构要素、情感色彩、表现形式、音乐特点等等哪方面看都完全不同的两类音乐样式、音乐作品扯到了一起,并且相提并论。令人咋舌。
现代人中没人会说自己不喜欢音乐,也没人没和音乐打过交道。音乐很美,音乐很撩人情感,但,要解读音乐并不容易。音乐很抽象,音乐很深奥。当然,音乐是给人听的,那也就只能由听者自己去解读。就像一部小说,有人看到反封建,有人却看到淫乱,那是随了接受者自己的阅历、知识、性格、思想,从而产生不同的认知感受。
但,尽管如此,还是希望不要出现如上的“坦克车”、“爵士”那样的误解偏解。(2007.7.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