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很少看中国足球队比赛了,无味。但昨晚看了,而且是从头至尾。又输了,输得很惨,0比3败给了乌兹别克斯坦。
那是亚洲杯小组赛的最后一场,此战一输,中国队只能以小组第三的成绩抱憾回家了。27年来第一次连亚洲杯复赛都无资格进入,中国足球连亚洲二流球队的地位都快保不住了。
昨晚比赛前,从评论人士口中听到最多的照例又是那句早已听腻、且让人感觉有点是不祥之兆的话:打平就可出线。
在国际大赛中,预赛初赛往往都采用小组循环赛制,这样,每到小组赛最后一轮时,有的球队的命运就已决定,或肯定晋级或肯定被淘汰,但更多情况是,有些球队必须经过最后一轮的拼斗,由比赛结果来决定谁能晋级。中国队因为既不是铁板钉钉的强者,也不是任谁都可欺负的弱者,所以多数情况下都要经最后一轮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且巧合的是,由于前面比赛成绩尚可,很多次最后一轮都处于“打平就可出线”的较为有利位置。可结果却多是鬼使神差般,偏偏就总不能如人愿。
照理,按两支球队水平基本差不多少来说,“打平就可出线”意味着你握有四分之三、至少三分之二的出线把握,这概率谁都明白,不然评论人士、记者们也不会老念叨这句话了,他们就是想给大家吃颗定心丸嘛。可惜,真因为处于了这样的有利地位,真因为有了这句让人宽心的话,教练、球员的心态和战术或许就大不一样了,患得患失、保守求稳、不思进取明显占了上风。主导思想变了,技战术跟着变形,动作也随之走样,一旦落后了,也就完全没有能力再去追平比分。终于,中国足球队一次又一次地输掉了那些场“打平就可出线”的关键球。“打平就可出线”,竟成了反意的谶语。
老有人念叨这句话,就如同是打更者敲着梆子喊“平安无事”,说明我们的记者、评论员们他们的心态也可怜到了只能虚张声势、聊以自慰的程度,和足球队一样,早已丧失了自信早已没有了底气。
中国足球水平实在差,几十年来,从教练到球员,从足协到裁判,从联赛到球队,鲜见好事。黑哨、假球,随了“下课”的叫喊声走马灯似地换教练,一如那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一个个雄心勃勃接过教鞭,又一个个灰头土脸离开帅位。
其实中国足球也并没差到怎样的地步,关键是教练水平,有没有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战术思想,以及有没有把所有球员捏合成一团、形成一支具有整体战斗力的球队的能力。还有,我们一些球员的个人技艺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不是也有几个去欧洲大球队踢过球了嘛,关键是他们的踢球思想、赛场意识,总是不那么令人称许。
在日本时我常看他们的联赛直播,那时他们还是刚组织起联赛,足球也刚在全民间普及开,但人家的敬业精神、比赛道德你不得不服。犯规本来就少,就是两人碰撞了,倒地了,也都是站起身来各自往回跑,很少有你指责我我呵斥你纠缠不休的,因为大家都是一心为赢球,都是冲球去的,且相信对方也是如此的,所以相互都能理解。
什么是体育精神?什么是体育道德?什么是体育意识?中国足球界在这几方面是一派糊涂,若要给予测评,得分定是极低的。
“打平就可出线”,这么个低标准都做不到,还能奢望他们走多远?(2007.7.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