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车先向东,经过博乐火车站后,再和铁路线并排着向北去。此程76公里,平坦地势平坦路,基本较好走,一路看到了兵团的片片垦区,农作物稀稀,荒凉味重些。在拐向北时,看到了东面稍远处是一大片的湖,呈现一线翠绿之色,知道那就是艾比湖,可惜没能靠近,只是远远地望见了翡翠般诱人的一长条秀色项链。
艾比湖是咸水湖,湖面海拔189米,算是低海拔,它是集聚几条河水而成,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在新疆仅次于已经干涸的罗布泊。和博斯腾湖一样,这里也有摇曳的芦苇,也有飞旋的水鸟,碧蓝的湖水也同样造就出天然的美景。北疆铁路正好从湖边经过。
经过一处军人站岗的边境检查口,车子开进阿拉山口口岸区,但并没见着多少建筑,直到车停下了,看那汽车站也只是很小的普通房建筑。这里是终点,不是交通要道,车次不多,大多是往博乐的,小小车站没什么人,除了我坐的车,只有一辆车停在那。
先询问火车站在哪,必须先去看看车次时间,在这小地方错过一班车那就要空等很久,那是很无聊的。
沿仅有的这么一条大街一直往西去,也就是往中心去、往边境去。渐有了些店铺,有了些过往行人,但人还是太少。走到新建大楼处,看到了广场和广场后面的火车站,那是一栋白褐两色的新建筑,有那么点端庄稳重的份量,建筑的最高处是“阿拉山口站”五个黄灿灿大字,下边是时钟。广场当中矗立着高高的旗杆,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旗杆下有一花车状模型,上面写着“鼓足干劲突破口岸过货700万;大通关促大物流,大口岸求大发展”。
先进去看车票,买了21点56分的5802次,另一趟快车是从阿拉木图始发的,经过这里更晚了。买好票,这几个小时就要在这小地方打发了,遂在广场周围先转一圈:新栽种下的小树、灌木像是有点零乱,一丛丛已暗黄了的枝条斜来横去占去了一半光景。
阿拉山口位于东起连云港的第二条亚欧大陆铁路线国内段的最西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对于大部分国内地区来说,其作用和便利性更胜于满洲里。
我又到处走走看看,南面开辟了一大块开发区,已造好好些幢楼,都是靓丽的现代办公楼,走在这里,完全就是现代发达都市里的景貌。不过这块区域还不大,就这么一两条竖道三四条横街,大楼虽已写着好些贸易公司大名,但几乎看不到来往人员,楼里也都是空静许许。
沿205省道再向西,在一路口看到一块里程石碑,上面用蓝色清晰写着个“3”字,这意味着再往西3公里就是205省道的起始点,即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国的交界处。顺着空静无人的路望向远方,也就不过去了,那里还会有检查岗哨的。
退回来,在南面一条新开的辅路上有很多各类小店,经销各样贸易类货物,店主们南腔北调,什么地方人都有,自然也少不了浙江人。看到一网吧,有点好奇于边境地区的网吧,遂进去一试。其他民族的好几人也在上网,他们看的网页都是我看不懂的文字,挺新鲜。
把店铺几乎都看遍了,只能说这里虽还不是大口岸,但不久的将来或许就会发展成人流繁杂的边境热闹小城市。走进一家东北人开的饺子店,主人是老夫妇俩,说话很实在,做出的饺子也实实在在,大大的、馅儿鼓鼓的,一咬挺合口味,一下就多吃了些。一般都是这样,吃饭只吃一碗,可一吃饺子,却十几二十几的一忽溜就下了肚,还感觉不到饱。吃完又坐着和他们聊了会,反正店里没几个吃客,又有炉子,而外面已很冷。
坐到天快黑了,告别两老,再一次沿这条大街向西去火车站。候车人都早早来了,还不少,候车室都快坐满了。火车正点发车,向乌鲁木齐驶去。
早晨8点50到了乌鲁木齐,我马上打的赶到人民公园,因为我记得那里有出发去天池的班车,怕赶不上最后一班。到了那里,没有车,原来黄金周已结束,加上天已冷下来,班车停了。有个妇女也在打听着想去天池,我们正一起说话间,一个旅行社小姐过来拉我们参加她们的旅游团,天池一日游1人100元,正中下怀,我们就随了她的面包车到一家大宾馆,在旅行社交了钱就下楼坐进大巴里等着。
国内称作天池的大大小小有好几个,天山天池最为天下闻名,比长白山的天池还知名,主要因为自古就有周穆王西征昆仑在瑶池会见西王母的民间传说,说这天山天池就是西王母沐浴的地方。因为是古老传说,难以考证,所以泰山也有个王母池,甘肃泾川回山上也有个王母宫,都各自寻找了依据以证明自己这里就是西王母的发祥地。
天池位于乌鲁木齐以东97公里的博格达峰北麓山腰地带,属天山东段,海拔1980米,湖面呈半月形,南北长3.4公里,最宽处为1.5公里,面积4.9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05米。天池是古冰川侵蚀下天然而成,湖水为高山融雪之汇集,碧玉清澈,四周则雪峰环抱,云杉参天。美妙的传说加上优美的仙境般风光,使得天池在许多人心里是新疆第一景,就象在敦煌和我同游过一程的那位南京老人,他就说到了乌鲁木齐只去一下天池,也就算到过新疆了。
大巴上高速,不多时就到了山脚下,开始上山。到得山路渐入佳境时,路两边树林间出现了好多蒙古包,那都是逗人眼球勾引城市年轻人心的揽客活广告,绝对有吸引力。导游说这是当地人各自经营的,今天已少了许多,他们开始撤了,旺季时那才是人欢马叫的一番热闹呢。
车就在这么一条幽雅无穷的林中山道上向上盘升,每次一拐弯,就会出现一个新的观景角度,就可发现一条新的风景线,真是够美的。假若酷暑天来,这里定是处清凉世界、避暑胜地。
人仍然不少,都想抓住寒冬来临前最后的机会抢着来一睹天池芳容。
到达停车场,再换乘景区内的电动车。路稍陡了些,依旧是在山道上拐拐扭扭向上爬行,依旧是边行边看景色。山道行得久了,对山顶的渴望、对天池的期盼也就愈发强烈,期望值也愈发升高,所以车一停下,就迫不及待地在不平山石中高一脚低一脚直向天池走去。
在高处站定,向下向远望去,天池就在眼前了,大大的一池清水,碧波粼粼,四周围是苍莽群山,一半绿色,一半荒芜,背后更远更高的是白皑皑雪峰,其中就该有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吧。再看两眼,已无新鲜感,察觉到了平凡,那雪峰、碧湖、绿杉林的景观视觉冲击力并不强,没有多少出跳的直观印象,更谈不上震撼、惊艳了。水是柔性的,如女性,就该象九寨沟的水那样五彩缤纷、七色斑斓,就该清纯碧透、温婉绮丽。那杉林那雪峰,比果子沟里看到的绿林、赛里木湖畔山上看到的让我感觉了惊艳的雪峰也差了那么一点。我的兴致有点蔫,些微的败兴感,只怪期望值升得太高,而我又是已看过了许多美景的人。
看到下面矗立着一块颇有气度的大石,许多人在那拍照,遂下去,那大石有两人多高,上面用红色勾勒刻写了“天池”两个大字。任何景点,多会有这么个题写了景点名称的招牌地,那是游人蜂拥聚集最佳留影处,就为了那几个字,以证明自己到过了该地,假若没现成的招牌字,当地揽客的也自会弄出一个来,一块木板或一块塑料布上简单写几字,以迎合游客的心思,就象赛里木湖边的那几个字,你要照相他还要收你一元钱,真是生财有道。
大石背光,那也没办法,不就为了要这两个字嘛。照了相又沿湖岸往远处走,有游船在揽生意,还有牵马的、挂满各式彩色民族服装的一杆木架逗引着男人女人们去留影,都是在积极争取着即将到来的漫长冬季前最后的几天生意。走到这一边已转过了方向,阳光正照在山坡湖滩上,一片亮色,湖水颜色也变成蓝蓝的了。再往前看,那边拐了弯的山坡后有几间建筑,下边近水处有红色醒目的“王母庙”三个字,也不知是遗留的旧筑还是新造的,过去也不便,就只能远远看看了。
又坐上缆车在空中笃悠悠俯瞰了沟谷中全般景象,S型的盘山公路、传说中是西王母洗脚盆的碧绿翡翠色的小天池、激腾起白色水花的长长一线溪流……这般看看倒是发现了些深山幽谷之美意,这里山景的美或许还胜过了作为主角的天池呢。
回到市区,又一番自由瞎转。晚上又转到了小商品市场,规模不算小,卖着小百货、水果土特产,还是哈密瓜诱人,让卖者当了面切下两片。又在夜色里走过人民公园,这是乌鲁木齐历史最悠久的公园,于新疆1884年建省后开始营建。
第二天起床,决定走了,离开新疆经甘肃去青海。路线一时定夺不下,就先买到敦煌,还是想着可能的话从敦煌乘汽车去西宁,看一看那片不毛之地。
买了下午近四点的车票,想留出些时间去维吾尔族集中的南门、二道桥看看,那里有寺院有国际大巴扎。
二道桥的大巴扎历史悠久,极有名又极具民族特色。到了那里,看到一片大场地上新建了几幢大楼,淡淡桔粉色,方方的建筑四角全用圆柱镶角,风格别样很是美观。这里果然多是维吾尔及其他少数民族人了,汉人稀少,不过人流并不多,没有听说的那么拥挤,可能日子不对。
走进大楼里,大小店铺整整齐齐,全是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土特产品等,各类物品色泽鲜艳,尤其那些琳琅满目的刀具印象深刻。
转一圈出来,走一小段路看到了街头上有两处器乐演奏,一处是四人,三人打着大小五面形态和我们常见的略有些不同的鼓,另一人独吹唢呐。另一处是五人,都统一穿着镶了宽幅白花边的蓝色衣蓝色裤,也是一人独吹唢呐,而那四人掌控着七面大小不等的鼓,均为上面大下面小。年轻的年老的都有,目无表情,坐在那里带了些机械味地吹着敲着。听着咚咚鼓点和呜哩哇啦的唢呐声,不由就想起了很多年前刚到东京时,由于孤独寂寞,周日下午常去原宿街头看自由开放的娱乐广场上的各种表演,以感受热烈和快乐,也给自己充入些激情和活力。那里除了日本年轻人外,也吸引来了全世界的游人和表演者,我就在那里看到过来自中东的年轻人也自由地吹着打着唱着,欢乐无比,乐器和形式就和现在看到的差不多,可见这一大片古时的西域,音乐娱乐还是有些共同的传承。
看到了汗腾格里清真寺,好是壮观。四座高高尖塔,簇拥着中间的大圆屋顶,是浓郁而典雅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一弯弯在蓝天映衬下的月牙,显得庄严、肃穆,老远的就吸引了人注目。这寺1882年始建,1902年重建,也叫南门大寺,是维吾尔族清真寺。
维吾尔族历史上信仰过的宗教是够多的,最早信仰原始宗教和萨满教,后来又信仰过摩尼教、袄教、佛教、基督教的景教,其中佛教占了不短的时间,兴盛过一时。七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即步步北扩东进,到十世纪初已传入南疆地区,又经过几个世纪用文武两种手段的争夺,至十六世纪,伊斯兰教取代佛教成为了新疆的主要宗教,进入清代,除维吾尔、回、塔吉克等民族已全民信仰了伊斯兰教外,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也基本上全民信仰了伊斯兰教。现在的新疆有伊斯兰教、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萨满教共八种宗教并存,大概是国内宗教最丰富的省区了。
又看到了塔塔尔寺,始建于1897年,最初是由塔塔尔族人捐款修建的。大殿筑于方形石砌高台上,正面和两侧均是宽敞的回廊,呈现出中亚风格。
走进一条支街,像是食街,有好些家大小吃店,边走边看,想吃一餐维吾尔风味的饭。看到了好些卖馕的,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饼,大小不一,小的比大饼略大,大的则与锅盖差不多大。他们是现做现卖,我站着看了会,一元钱买了一个,挺大,不是想当饭吃,只是想尝个味。
那些店没敢进。出来在大街上看到一家干净清爽的大店,门口大招牌上写着“手抓饭”,旁边一口大锅里就是黄灿灿油亮亮的手抓饭,那是外卖的。我没犹豫,进去坐下,照着那上面写着的就点了一份。
手抓饭,或羊肉抓饭,是维吾尔等一些少数民族喜爱的家常饭,他们在家里是用手抓了吃的,但在这店里是有勺有筷子的。其做法是将大块的羊肉、切成细丝的胡萝卜、切碎的洋葱先后放到油锅里炸炒后,加精盐、孜然粉、清水,火焖一阵后再将泡了多时的洗净的大米倒入。原料调料并不多,但整个工艺顺序很有讲究,所以要做出色泽诱人、味道鲜美的手抓饭并不是件易事。
稍等了片刻,服务员给我端来一盘手抓饭,其色白里有黄,油亮生辉,那一颗颗莹莹如玉的饭粒,白晶晶黄灿灿,些儿的透明光泽,再掺杂了一条条弯柔扭曲的桔红色胡萝卜丝,一块块酥软喷香令人垂涎的白嫩羊肉……谁还能忍受得住这诱惑,忙拿起小勺急吼吼先吃了一口,果然是饭香肉烂,十分的美味可口。
吃得很快,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剩了个空盘,擦擦嘴,喝点汤又喝点水,自然是较为满足了。或许山珍海味倒还不如这么简简单单的手抓饭来的干脆实惠,嘴上满意,肚里满意,钱又支出的少,何乐而不为呢。
走到南门旁,看到了陕西清真大寺,这是乌鲁木齐最大的回族清真寺,始建于乾隆年间,二十世纪初由陕西的伊斯兰回民捐资重建。门关着,外面看很破旧,但透过门墙,看得到颇有气势的大殿屋顶,全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由此可推断出大殿也该是恢宏壮丽的。进不去,那也只能作罢。
看看表,时间已不多,那边的文庙就不去了。文庙建于1884年,是完全的汉族传统院落建筑风格,现已成市博物馆。
乌鲁木齐近郊还有些好景点,如东郊5公里处有水磨沟,那是长约1公里的狭长山谷,风景优美,有大小温泉几十处,泉涌成河,长年流淌不息,盛夏,沟内清凉丝丝,寒冬,沟内热气腾腾,绝对是一处避暑避寒冬夏皆宜的好去处。往南70公里有南山牧场,那里连续着有多处自然风景区,有森林、有草原、有群山,花草满坡、林木葱郁、瀑泉淙淙,可以感觉当年“优美的牧场”之景状。往西南百余公里有一号冰川,那是一处现代冰川,长2公里多,平均宽500米,面积接近2平方公里,晶莹剔透,洁白耀眼。
还有一个地点是该提及的,那就是亚心,即整个亚洲大陆的均衡中心之点,它是在东经87度19分52秒、北纬43度40分37秒,这个点就在乌鲁木齐西南30公里处,由此也可知道乌鲁木齐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它与海洋的最近距离是2250公里,湿润的气流吹不过来,说句玩笑话,乌鲁木齐应该是最闻不到海洋气息的城市了。
转完了,两眼向大街上的人流和景物猛扫几眼,心里默默向乌鲁木齐作别,也向新疆作别,这遥远的广阔的边陲大地,来一次并不是简易事,短短十天只够得匆匆一瞥,只算是大致领略了些新疆风情,观得了些新疆地貌之一斑,仅此而已。
留恋再多,终要分别,收拾起心情,整理一下背上的包,乘上车直向火车站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