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耗几亿资金打造的又一部古装剧大片已上映一周有余,褒的贬的、捧赞的骂杀的大打口水仗,我无动于衷。仅根据略知的信息,这部电影对我并没太大吸引力,况且中国现代的艺术家大多是虎头蛇尾,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的累积,往往都不能使他们的作品也随之更上一层楼,反倒停滞了创新,实质上也即意味着倒退了。但有朋友想看,昨天也就一起去看了这部被舆论起哄为满城争看的大片。
电影还属紧凑,人物精炼,故事完整,没有杂乱的枝枝蔓蔓,演员亦都是声名在外、名副其实。画面则依旧是张的老风格,重彩浓色、金碧辉煌,只是把红转为了一半的黄,场面也照样的宏大、气势逼人,音乐声响也配合的恰为适宜。所以,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还算不错,100分钟让我心不旁顾、专心认真地坐在那儿从头看到了尾。
说到情节,都说它套用了《雷雨》中的人物关系而不屑一提。其实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不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数次的互相反复模仿着嘛,写不尽的家庭伦理,演不完的爱恨情仇,这并没什么大碍,只要合情合理、编排的恰到好处,我想也没什么不妥吧。观众席里是发出过两三回笑声,但那好像是因了刘烨的说话语气与表情产生的即时效果,扯不上什么哄笑之类。
我不满意的是:数千人的场面虽大,却过于密实,整齐划一的让人感觉逼仄,画面效果不佳;过于袒露的女性服装,竟比十八世纪欧洲女性晚礼服更为低胸,没作过考证,但感觉上不适当;片名有些不妥,不切题,何必硬要用前人诗句。还有些小纰漏,那是哪部电影都会有的,也就不说它了。
电影就是电影,有它的特色和属性,它面对的是全社会各阶层最广大的男女老少们,众口难调,还是让看者按着自己的知识和思路各自去理解和发挥想象吧,见仁见智、说淫说俗,都可而无不可。它终究只是一部电影,一部艺术作品,过多考问和求全似乎也没必要。
老谋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连着拍古装剧主要是为了迎合海外市场的需要,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都知道,现实题材是很难拍出惊世大片的,美国可以拍9.11和刺杀总统,我们没法拍12.8克拉玛依大火和9.13事件,大艺术家们不会拿自己的名誉去冒险。所以,除了成名时有过几部在历史上留得下地位的划时代作品外,之后大多就陷于平庸了,你可以指责老谋子们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也可讥讽他们黔驴技穷、江郎才尽,但我想还是宽容些吧,毕竟那是社会通病。(2006.12.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