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乘火车去苏州,看到靠窗的一个青年在看一本开本稍大点的书,翻开的一页上那一篇的题目是《请客的技巧》,不由有些发闷。想到现在是什么书都出,如人际交往必备、职场晋升指南、骗术手段、官场潜规则等等歪点子馊主意都一尽写出,足可见我们的民族文化中还真有那么些本该丢弃却始终丢弃不去的糟粕。
与“请客”一词紧密相连的就是“送礼”。请客送礼从来都非无缘无故,除一些友情上的宴请之外,很多都是有目的的。主动向对方先行付出,那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回收,所以这词多少就和行贿半牵连着了,如此,这其中的技巧就有些上不了台面了,实在没必要也不值得去探究并广而告之。
我发觉那青年看得很慢,一会后,他抬起头,和坐对面的同行青年说了话,原来是日本人,可能是留学生吧。这一下感觉更有些不舒服,外国人也懂了入乡随俗,竟也在看也在学我们并不光鲜的那部分文化了。由此联想到一些外国的知名大企业在他们自己国内好好的,跑来我们国家后却大肆行贿,你能说是他们本来就不好还是因为我们的商业氛围、社会风气不正?在彼为桔在此却成橘矣。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精华与糟粕随江河日下,一直传承至今,多少文化斗士几数回发起剔除剿灭糟粕运动,却终未能彻底根除,随了金钱又开始挂帅,诸多的糟粕也就卷土重来,且还随着经济的爆发性增长,更引得外国人为了赚钱也必须来研究、学习、仿效中国的市井民情、文化风俗。那些个糟粕自然也属必须掌握的。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上不得台面、不怎么光明磊落的一些事也就被总结成规律上升成文字成为来华经商必读物了。
再稍微看一下,书名是《上海市井》。那多写些上海的地名掌故、历史沿革、特色物产的起源,风俗习惯的来龙去脉不好吗?何必写“请客的技巧”这类带了点疑似教唆行贿的台面下事呢?当时没注意作者名,几天后在一份报纸上看到这本书的作者原来是晚报上经常见其名字的那位写上海民间流俗的文字高手。他的文字是别具风采的,简练有味、嬉笑耍滑,却不料也写了这样的文字。当然没看全书,也许其他的都是精彩美文,我却正好看到这一篇而已。
上海人是聪明的,更是精明的,在人情世故方面自有一套,有些是生活常识有些是生存本能,有些可以理解,有些则只能意会,互相默契一下,算是约定俗成。
中国的人际关系是最复杂的,也是最能无事生非的,当然也是最能由此谋利的。
(2006.11.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