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我就在《石油在逐步“烫伤”中国》一文中说:“去年的油荒好比感冒打个喷嚏,真正的发烧还没开始。”
前日看到发改委将提高汽油和柴油出厂价时,就想到前些时候熟悉的油商们已经预期油品涨价并开始囤油惜售,如果这种综合配套改革的油价策略算是政策上的亮点,那么石油市场改革是否先行了呢?昨天开始就出现市场上个别加油站人为闹“油荒”现象,很多消费者实际不清楚,两大石油集团要转发发改委的文件才最终执行变价,加油站价格在没有接到隶属公司变价文件之前是不可能即刻涨价的,也就出现了拒绝加油,坐等汽油涨价的现象。
有时说国内石油市场免疫力真是太差,当前国内的石油应对策略也的确是个棘手的难题,但没想到春天刚到就感冒。
姑且不说一些头脑灵活的油商们如何利用契机赚取差价的伎俩,说的是就在两会期间一再高喊的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雷声大雨点小,而在价格改革政策未出台前却是以综合配套的调价方案着手着成品油在价格上与国际接轨。诚然,国际原油价格高企,国内石油消费对进口油依赖性过高,适时提高油品价格是一种无奈和必然。这次配套调价方案是鉴于上国内成品油价格低于国际市场的现状不利于调动炼油企业积极性,改善炼油亏损,保障供应及促进节约的角度。配套的内容则是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适当补贴的机制,包括农民,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城市公交及出租车等。
考虑到国际油价的持续高企,此时此刻提价无论对节约资源和减少炼油行业亏损都有好处,但石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紧缺物质,石油价格上涨也会助推其它物价全面上涨,顺着产业链传导下去,在高油价下将出现各种利益纷争,短期的机遇也会带来巨额利润的波动,无论粮油,轻工纺织还是钢铁煤炭,房地产等一系列行业都将遭受冲击,接踵而至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物质的价格影响,就象与朋友谈及加油站又出现“油荒”现象,笑侃加不到油大不了骑马上班,可日常生活成本如果随之大幅波动可真够百姓呛的。
另外,石油集团隶属国资委,石油执行的是统配统销的专卖政策,但除了进口油之外国内原油资源是属于国民的,所说的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集团在去年油荒的非常时期,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利益贴补800亿元来换取经济的稳定发展的说法不是很恰当,原油企业的巨额利润未提,却提出炼油亏损?实际这些是与两集团执行的油价倒挂政策有关,国内炼油企业的炼油成本本应低于国际水平,而不是依靠垄断优势将膨胀了的成本摊到成品油价格上。
那么在国内石油市场改革未先行,并未达到真正市场化情况下,而单纯追求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是否真的合情合理?大家都知道,年底就到了WTO承诺的石油市场全面放开的期限,国际化竞争在所难免,而在此之前呼之欲出的价格改革政策依然犹抱琵芭,综合配套的调价政策从某种意义上就是顾及了垄断巨头的利益,对社会和民众则是弊多利微,会产生不良的蝴蝶效应。短期的价格策略求一时稳定,也许会带来更多的不稳定,甚至可能出现消费者替国企垄断买单的情况,这次综合配套调价方案从另一角度看不全是价格因素,而更多顾忌的是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的机制健全。今日交通部又及时发出通知要求抓紧建立运输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尽快调整出租车运价防止群体性事件,类似应急预案涉及的绝非石油本身。
任何市场的完善都是阵痛后的分娩,国际上过去几次石油危机没有影响中国是因为产业壁垒。既然已经选择加入WTO,不如就尊重市场游戏规则,正视必将到来的市场浪潮。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旁边就是英国BP和美国埃索油库,广东和东南亚周边更是国外大石油公司早已占据要地,随着年底成品油批发市场的全面放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将前所未有,综合配套方案只能平抑短期市场而非长效之计,紧急避险之举就象头痛了吃一片阿司匹林只能起到缓冲作用。所以说在综合配套价格方案实施的同时,是否石油市场化改革也同步进行?别再出现如前面所提到的人为“油荒”的尴尬,亚洲金融危机和去年“油荒”“气荒”的预警教训应引起我们反思。
石油市场开春就感冒就该抓紧时间吃药,哪怕再苦再痛也要治标又治本。


油荒!石油在逐步"烫伤"中国

分别布局我国的英国BP和美国埃索石油公司加油站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
地处浙江镇海年底将投用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美国加州圣弗朗西斯科的加油站,汽油的价格映在雨滴上
此文将刊登于行业报刊其它勿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