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汉学家与中国文化》

标签:
《汉学家与中国文化》孔飞力卜正民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读十卷书 |
在国图溜达时无意看到这本书,便借了回来翻阅。书的作者张生珍是北语的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文学包括比较文学。

对汉学家应该还有所关注,但没有真正阅读过。本书论及的12位汉学家里,我知道的只有一半:喜仁龙、李约瑟、孔飞力、顾彬、宇文所安(还是因为田晓菲)、卜正民。

过去对孔飞力及他关于“叫魂”的研究也有耳闻,看了这本书才知一点皮毛。
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1933年9月9日~2016年2月11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史华慈教授。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著称。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
根据资料,他一生仅有四部著书,但可以说每部都是巨著:“孔飞力著作不是很多,每一本书之间出版的间隔都很长,但每一本著作问世都引起轰动,是学术界名副其实的
“十年磨一剑”。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还参加过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和
《剑桥中华民国史》若干章节的编撰。
20世纪50-60年代的有关学术思潮对孔飞力的学术成绩具有深刻的影响。大学阶段,孔飞力就在哈佛大学接受了著名人类学家克拉克洪的指导,萌发了人类学的关怀。接着,
诺曼·包拔新的史学思潮主张人类社会彼此独立和多元的观点,促进美国中国史专家酝酿
“中国中心观”,关注中国社会本身的“独特性”,并尝试从中国社会内部重新发现中
国历史发展规律。年鉴派史学家还重视用长时段方法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长远发展趋
势,突破以往惯用的以“循环论”眼光认识中国历史的方法论。与此同时,年鉴派史学
家对“总体史”的追求,综合研究倾向和“分解”研究倾向,都导致研究课题和研究领
域不断扩展。孔飞力的学术研究明显表现出跨越社会科学、历史学、人类学的态势,将
社会科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历史研究中。《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明显表现出他对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利用;在《叫魂》中,又注意了人类
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宗教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综合利用。他关注对中国历史
的横向研究,把中国分为省、地区、县乃至更小的地区单位。孔飞力对1796-1864年的
军事化问题研究,就限定在中国中部和南部区域。他还考虑对中国历史的纵向探讨,着重“由下而上”地研究中国社会,将研究的重心转向基层社会,特别是绅士阶层与家族。他试图表明,中国社会也是充满着差异和变化的社会,中国社会是“停滞社会”的
说法没有根据。
看看他的经历:
1954年,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1954-1955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学习日语与日本历史。
1955年夏一1958年夏,在美国本土服役。在军队语言学校开始学习中国语言文字。
1958-1959年,在乔治城大学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58-1962年,担任福特基金外国研究员。
1959-1964年,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费正清、史华慈教授学习中国近代史。1964年,获哈佛大学历史与远东语言博士学位。
1971-1974年,担任芝加哥大学远东研究中心主任。
1971-1976年,担任当代中国联合会委员会委员。
1974年,升任芝加哥大学正教授。
1975-1978年,担任美国历史评论编辑委员会委员。
1975-1977年,担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明系主任。
1977年,担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研究员。
1979年6月一7月,随美国明清史专家代表团访华,参观了中国六所著名大学的历史系、图书馆,以及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
1984年,担任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研究员。
1984年,受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资助,到北京的第一历史档案馆从事研究工作,接触到1768年乾隆年间发生的“叫魂”案清宫档案。


前一篇:悼念彭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