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怀旧732:西四回头看

标签:
京城怀旧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缸瓦市堂万松老人塔颁赏胡同杂谈 |
分类: 思一心事 |
好天气,天蓝、不冷、没风,去哪里溜达?想起网上看到的西城文旅说的文物活化,又想起一直围着施工的西四新街口一线,就去“回头看”吧。
、









先去兵马司胡同看那个地质调查所。2019年看过,写了很详细的博文【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3f066200102ylsb.html京城怀旧(181):兵马司胡同】,当时很震动,现在看看,并没有什么改变,在院子里和一位住户聊了会,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叹着“这么着更毁了,我们小时候可漂亮了。
以往的博文看不到了。为了方便就抄一下吧:
由于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的存在,使兵马司胡同成为一条依然承载历史文化底蕴的不寻常胡同。
中国地质调查所的前身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工商部矿务司的地质科,再早则是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政司的地质科。1913年9月由丁文江在丰盛胡同3号创办地质研究所,1916年地质研究所迁入兵马司胡同9号院(今15号院),并更名地质调查所。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丁文江、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章鸿钊、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地质学博士翁文灏等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先后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
中国地质调查所是我国早期地质研究的大本营,是二十世纪初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中国科学研究机构,被蔡元培先生赞誉为“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研机构”。地质调查所成立后,迅速成为地质学家聚集之地,当时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的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也常来此从事研究工作并参加学术活动。1920年地质调查所陈列馆馆长安特生(J.G.Andersson
瑞典人)发现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1929年地质调查所研究人员裴文中发现震惊中外的“北京人”头盖骨。兵马司胡同9号在中国科学史中被誉为“科学圣地”。




夕阳的投照给人一些温柔的感觉。


顺路,第一次进入缸瓦市堂。这座教堂由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于1863年所创建 ,是现存的北京市最早的基督教会。1861年10月,伦敦会的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
1811-1896),在北京东城租用英国公使馆的房产开创医疗事工,据说是协和医院的前身。1863年伦敦会派艾约瑟(Joseph Edkins
1823-1905)来到北京和雒魏林一起负责北京的事工,同年在西城设立传教机构,成为缸瓦市教会的起源。1864年3月28日,英国伦敦会27岁的医学博士德贞(John
Dudgeon
1837-1901)辗转上海到达北京,在行医的同时传教。德贞博士同时也对中国现代医学、摄影等学科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00年6月13日,缸瓦市教堂与北京城内其他10余座教堂在同一天被义和团烧毁。1903年3月16日,英国伦敦会又用当时通用的松江银2100两,在缸瓦市从私人奎瑶手中购地而建堂,1922年改建新堂(就是仍在使用的主堂),实行自立自养,并加入“中华基督教会”,在教堂南院开办仁济医院;北院为铭贤小学。形成教堂、医院、学校为一体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