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怀旧741:颐和园养云轩

标签:
京城怀旧颐和园养云轩历史旅游杂谈 |
分类: 思一心事 |
今年去公园真是显著减少了。一月份去过一次颐和园,为了看长廊的灯,后来又去看画中游,竟然没写博文,好像有点兴致索然。这次(11月最后一天)去是为了看养云轩。
已是冬天了,树上都枯了,但也还好看,何况地上还有些小花。

光线把树干分了层次。

玉兰那带着银色的毛绒绒骨朵。


不知多少次望着小桥那边的门,这次还真开了。10月中旬养云轩经修缮后“重妆归来”,它是为数不多的清漪园遗存,据说将被打造成颐和园研究院。


长廊上人流不绝。

度娘说的:养云轩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咸丰十年(1860 )末被毁。
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工程包括正殿前、后檐油饰柱木软框,佗头椽头沥粉彩画。东、西配殿前后檐柱木披麻挂灰,三孔天桥铲磨砖券,门前一孔石拱桥安砌桥面石。钟式门前葫芦河归安山石河帮,勾抿油灰缝。正殿东西顺山房东西配殿并南值房内均满糊饰。院内各座阶条踏跺石料占斧见新。1931年进行补修后,1932年对外出租,此期间院内西耳房改浴室,安装卫生洁具,内装修被破坏。1941年,整组建筑修缮。1950年,油饰养云轩门。1952年,清挖门前荷池,整修养云轩。1953年,门前葫芦河清淤,养云轩修养所工程。1979年至1980年,修葫芦河上石桥,全院油饰整修,为开设宾馆增设卫生设备。1992年,整修养云轩小湖,码砌青石山脚。
度娘再说,养云轩名既为“养云”,自然要有朦胧、飘逸的云。此“云”何来?乾隆在他的“咏养云轩”诗中写道:“水云养以湖,山云养以室。居山复近水,云相兹合一”。养云轩位居山脚,面湖隔廊,山上松烟石瘴汇成山岚,顺着山势灌入轩中;而水中的雾气,在晨曦暮霭中生成,向岸边涌送,于是,山与水的灵魂在流动的云霭雾气中交汇、融合。而游人走进这灵秀的“云”浸漫过的长廊,便进入了“仙境”。难以体会了。
网上对养云轩的议论还不少:乾隆帝在他的《咏养云轩》诗中写道:“水云养以湖,山云养以室。居山复近水,云相兹合一。”养云轩的位置恰好在山脚,面湖隔廊,山上的松烟石瘴汇成山岚,顺着山势灌入轩中;而水中的雾气,在晨曦暮霭中生成,向岸边涌送,于是山与水的灵魂在流动的云霭雾气中交汇、融合。当游人走进这灵秀的“云”浸漫过的长廊时,便进入了“仙境”。

先进院了,确实很小。正殿养云轩,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48.7平方米,高2.88米,进深5.46米,廊深1.12米。硬山顶,过垄脊,八擦大木,木方格吊顶天花,绘苏式彩画,金砖地面。悬挂“养云轩”匾。前檐廊装修倒挂媚子、坐凳媚子。外檐装修明间四扇玻璃门,中间帘架门。次、稍间下为固定玻璃,上方格窗。后檐为砖墙。虎皮石台基,垂带式四步台阶。室内装修鸡腿罩,隔扇带帘架,两山有筒子门通耳房。前院至里院墙高1.1米,上砖雕万字不到头,下为虎皮石墙。殿东、西各有耳房两间。


东配殿名随香、西配殿名含绿,各建筑面积80平方米,高2.72米,进深4.8米,廊深1.1米。硬山顶,八凛大木,苏式彩画,金砖地面。装修前檐明间四扇玻璃隔扇门,中间帘架,前檐有廊,坐凳嵋子高0.56米,倒挂媚子。次间下玻璃窗,上方格窗。后檐砖墙。虎皮石台明,三步如意踏跺。东配殿匾“随香”,西配殿匾“含绿”。
正殿的东、西各有五间转角廊与配殿相连。游廊为硬山顶,明造天花,绘苏式彩画。方柱,方鼓镜柱础。前檐装修坐凳媚子,倒挂媚子。后檐有什锦窗,向北第二间有四扇屏门。
从东配殿窗子张望,竟然有显微镜、洁净工作台,只是洁净工作台被映射进的门窗影子遮住了。原来那是个工作室。





这个洋钟式门,络绎不绝地有人出进,拍照困难,等了一会先从里向外拍。
还是度娘说的:养云轩的大门似钟形,高2.62米面阔4.4米。两重平顶上有九个宝瓶。门上方镌刻石额“川泳云飞”,外侧石刻楹联“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惺香雨霏微”。内侧石刻楹联“群玉为峰楼台移海上,众香是国花木秀人寰”。前、后檐正中八边形门,四角有卷叶砖雕,两侧石门框,安两扇屏门。虎皮石台基,九步垂带式台阶。养云轩原为清代后妃的休息处所。门前有白石小桥架于葫芦形的河上,桥为汉白玉单孔拱桥,虎皮石桥体,南北向坐落,建筑面积48.95平方米。桥上东、西各有五块汉白玉栏板,桥头有抱鼓。汉白玉单孔拱桥的东侧,还有一座三孔拱桥,高4.05米,孔宽1.92米,虎皮石桥体,桥上砖砌护栏高0.9米,砖雕万字不到头图案。养云轩院外东侧,修建叠石洞穴及天桥通往乐寿堂的西花园扬仁风。前院内东、西各建筑三间,建筑面积82平方米,硬山式顶,苏式彩画。



然后从外向内。没有关于两幅门联的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