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怀旧742:大乘巷、小乘巷、东冠英胡同
标签:
京城怀旧大乘巷小乘巷东冠英胡同杂谈 |
分类: 思一心事 |
偶然看到有关大乘巷的一篇短文,就找时间去看了看。从官园儿童中心往北就到了这个巷子,是窄窄的一条,难得的是两侧还都完整。如同短文所说,挺安静。
天无比蓝,云无比有型,我还观察到这不长也不宽的胡同里,古树很多,而且还特别茂
盛,蓝天、大树、完整而狭窄的胡同,安安静静、平平和和,难得地有味。
大、小乘巷位于赵登禹路与南草厂街之间,为两条平行的东西巷道,南为大,北为小。
这是37号。那篇短文中提及,35、37号这里有一座民国小洋楼,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建筑风格。
35号院竟然位列北京首批历史建筑名录。西邻的37号与35号原属同一大院。在《门联里的北京》一书中介绍过37号院曾有一对门联,上书“世纪民国,四槐人家”。“四槐”指的就是院前曾有四棵老槐树。如今,宽大的院门上不见了门联,院内某些角度,可以窥见洋楼顶部。
据说,大乘巷35号及其西部确为一个整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最初是一位李氏官员的府邸,李姓后人李露滋掌管。李露滋毕业于辅仁大学,后出国留学并加入了美国籍,但她常住英国,在英国剑桥大学、杜伦大学等校任教,回国亦不能久住,为此她便把此宅交给了既是好友又有师生之谊的钢琴家老志诚居住。于是,这处院落与音乐相随,也沾染了几分艺术的气息。
老志诚,1911
年初生于北京,原籍广东顺德。其父就是著名的工艺科学家老焱若先生,老焱若先生一生发明颇多,如折叠伞、蜂窝煤、抽水机、自动旋转舞台等。然而老志诚并没追随父志,而是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8岁时在东城米市大街基督教青年会举办钢琴表演便引起轰动。1931
年从北师大毕业后,即留校任教。同时还在京华美术学校、北京艺术师范等诸多学校教授音乐、钢琴。而且次年还应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的邀请,担起了香山慈幼院孤儿的音乐教学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老志诚先后任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等职。1988
年,老志诚搬离大乘巷 35 号院,也是搬离了大乘巷这块他父亲老焱若和他妹妹老春荣的亡故之地。1-2006年辞世。2011年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办的"纪念老志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京民大厦举行,专家学者、老志诚先生生前的亲朋故旧等数十人出席了会议。研讨会由院党委书记闫拓时致辞,老志诚先生生前供职的单位代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高佳佳在发言中对老志诚先生的艺术生涯、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而那个“四槐”1958年因建小高炉,烤死了一棵。因此在35号、37号院前,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剩下了“三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