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了安庆:迎江寺、振风塔和长江

标签:
旅行终于到了安庆迎江寺、振风塔和长江历史杂谈 |
分类: 行万里路 |
一早出门去看迎江寺、振风塔和长江,也是为避开周日的人流。夜里下了雨,空气很好。
1981年寺塔合并定了国保,2006年则是单独振风塔国保了。振风塔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塔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是长江沿岸古塔之一。该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还具有导航引渡的功能。
塔高72.74米,位居全国108座砖石结构古塔中第二,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和“过了安庆不看塔”的盛誉,挺拔秀丽,气势宏伟,共七层八角,内有168级台阶,浮雕佛像达千余尊。曾几度被毁又几度重修。
2006年05月25日,振风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振风塔为七层宝塔,每一层都有自己对应的名称。一方雄镇,二水遥分,三极垂光,四大皆空,五妙境界,六朝遗胜,七级浮屠。
振风塔有一大、二高、三妙的特征:抗战初期,日寇侵犯安庆时,安徽省图书馆文员潘石尚等将省志及文史馆资料、书籍藏于振风塔内。直至抗战胜利,日寇也未发觉。二高:振风塔高60.86米,居高远眺,可见方圆十里的景色。振风塔设计突出表现在塔门的安排上,振风塔从第三层开始层层有门,168级台阶盘旋而上,石阶也盘旋相通,且变化多端,位置各异,时而由东而入内,时而由西而登临。
迎江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占地3万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大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十里开外即能见其雄姿。迎江寺古称护国永昌禅寺,又名万佛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邑绅阮自华募资重修。殿宇华丽,气势恢宏,为沿江名刹。


迎江寺,大门上方书有“迎江寺”三字匾额(光绪捌年榖旦),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门口右边墙壁上字:“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门口左边墙壁上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出租车司机提过这个“锚”,可是我拍照时忘记了。
据《安庆府志》和《怀宁县志》记载,迎江寺于明万历已未(公元1619年)由怀宁县士绅阮自华募捐重建后,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月霞于九华山创办中国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后不久,即来到迎江寺担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间,留下了著名的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离去之前,派弟子心坚来迎江寺担任方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