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探访:在当年“定县实验”的现地定州看晏阳初旧居

标签:
旅行燕赵探访晏阳初旧居定县实验国保 |
分类: 行万里路 |
很多年来,我一直关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定县实验和其核心人物晏阳初。我也一直计划着要到定州看看。这次燕赵探访,本是没有定州行程的,即使确定了能去,也无从肯定是否能看到晏阳初旧居,结果还真的看到了!
很多事情涌现出来:少年时很多遍阅读《青春之歌》,林道静在定县度过的日子自然而然印在记忆中,此时也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红旗谱》里的冀中、滹沱河(保定、高蠡暴动);《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保定(我2014年在保定寻访过的红色踪迹);中年时知道的晏阳初的定县实验以及陈志潜、杨崇瑞等,后人试图继承而兴办的乡村建设学院没有被提及,等等。这的确是一块不寻常的土地。
心里那块柔软的地方被触及了。怀想之中,我们前往保定东站,与去雄安开会的几位旅游道别,很顺利地回到北京。
从去年开始,盛夏时节出游,看了山西、河北,而河北有291个国保,仅次于山西和河南,这次沾了点河南,没有实质性活动,数了一下,17个省辖市除许昌都因工作沾过边,但还真没有系统看过。
1985年,晏阳初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的邀请,回国访问,受到万里、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晏阳初访问了河北定县,对祖国建设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对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受鼓舞,表示要把中国的经验介绍到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去。1987年,已经98岁高龄的晏阳初再次回国访问。





这次探访后又做了功课,获得一些新的知识。晏阳初从事乡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行实验研究。他根据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状况,主张以一个县为实验研究的基本单位。经历了两年的实地调查,平教会选择河北定县作为实验试点。1926年,晏阳初带领平教会的同仁深入到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农村,推行他的乡村教育计划。1929年平教总会迁往定县,全力以赴地在这里开展乡村教育的实践。
定县当时先后有500多名知识分子纷至沓来,学者组团到农村,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第一次。他们的成就,可以用斯诺定州行的描述来解答。斯诺说,一个小伙子在田间用锄头费力地写着“在中国扫除文盲”,旁边一个年轻的女人这样写到“为国家塑造新公民”。这些人可都是朝不保夕衣衫蔽褛的农民,竟然都有了社会感和责任感,这无疑就是文化的胜利。斯诺曾经称赞晏阳初:你领导的这一项伟大的乡村改革运动,不光在贫穷的中国有巨大的功效,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这一运动都是行之有效的…
张省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农垦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李德仲(曾任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员、定县中心县委书记)、叶德光等一大批早期中共党员,都积极参与了定县的乡村建设活动。歌曲《松花江上》的作者、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张寒晖、任致嵘等创作了《农夫歌》《除草歌》等歌曲,编印了《普村同歌集》。民盟先贤、中国话剧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的熊佛西,1932年前后在定县主持平教会的农村戏剧实验,编写了话剧《锄头健儿》《牛》;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西南人民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的戏剧教育家、导演陈治策编写了《鸟国》等话剧。黎李纯、张寒晖、赵伯庸等人编写了《我们的中国》等平民教材,修订了《平民千字课》。李召青等人编写了平民读物《谈天》《说地》《论人》和《平民字典》。这些平民文艺文化教育工作都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启发民智,教化人心。
抗日战争的爆发,中断了定县实验,晏阳初后来又在湖南的衡山、四川的新都、重庆等地继续开展乡村建设的实验。1950年以后,他的足迹又遍布泰国、菲律宾、印度、加纳、古巴、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等地,继续推行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从1918年耶鲁毕业,远赴一战欧洲战场教中国劳工识字算起,晏阳初一生为劳苦大众服务70余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