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到浙闽:清莲寺和考亭书院

标签:
旅行一路向南到浙闽南平市建阳区考亭书院清莲寺杂谈 |
分类: 行万里路 |
午饭后我们去看清莲寺。2015年调研曾到过建阳调研,自然是没有时间溜达。这次查到的资料称,建阳宝山清莲寺是南平市建阳区的一座古老佛寺,以其美丽的清水和清新的空气而闻名,不过在现场一看实在是名不符实,也许是越下越大的雨坏了兴致,反正我们看到的都是后来复制的,而且复制水平也不高。也是奇怪,我查到的资料称它是佛协所在地,可码这文字时却看到全国各地很多清(青)莲寺,就是找不到这个建阳清莲寺的资料。




考亭书院本来看着名头很大,是朱熹逗留过的地方,其实现在的真货仅只那个石牌坊,不过看得出来现在修缮恢复的手笔很大,有很大一片地方,绿化得很好,可惜当时雨已成滂沱之势,我看着那高于云霄的建筑(大概就是朱子文公祠),也完全没有能力攀登,就只能坐在车中叹息。
网上介绍,考亭书院石牌坊坐落在建阳西郊考亭村。明嘉靖十年(1531年),由巡按福建监察御史蒋诏及巡建宁道佥事张俭所立。石构4柱3间5牌楼结构,高约10米,宽约8.6米。坊顶正、背两面嵌“思荣”及“考亭书院”匾。“考亭书院”四个字传为宋理宗御笔。枋柱间雕刻麒麟、飞凤、仙鹤等瑞兽祥禽及仙居道士等人物象,造型古朴。1966年,西门电站建成蓄水,牌坊下半部被库水淹没。1983年,由县文物部门将其迁至附近坡地保护。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敲重点:考亭书院有“闽学之源,理学之巅”之称,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晚年居住的讲学之地,背负青山,三面环水,景色清幽。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承父志筑室居此,因四方来求学的人众多,复至于居室之东,称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到考亭求学问道,群贤毕至,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朱熹在考亭书院授徒讲学八年,于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病殁。宋理宗时,程朱理学倍受重视,宝庆元年(1225年)建阳县令刘克庄建祠纪念,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诏为考亭书院,理宗皇帝赵昀御书“考亭书院”匾额褒崇之。考亭书院于今仅存有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史蒋昭创修的石牌坊。建阳市政府于1998年兴建朱子文公祠一座屹立在考亭玉枕山之巅。当今考亭书院已成为海内外朱子后裔及朝圣者的"阙里"。
朱熹以及他的父亲在闽北建有多座书院,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建在建阳麻阳溪畔的考亭书院了,建阳也因为了朱熹的考亭书院的影响被称为“理学之邦”。这座位于武夷山南麓的普普通通的小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考亭书院是朱熹一生中创办的最后一座书院,自号沧州病叟。他在考亭书院授徒讲学八年,著述甚丰,完成了理学思想的最后体系。史学界有人认为,考亭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实际上以当时的规模而言,考亭书院远不及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四大书院,然而若以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而论,考亭书院足以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座书院相提并论。
历史上的考亭书院,就坐落在远处的麻阳溪畔,规模宏大,有学堂、食堂、宿舍和操场,还有一个让人想象不到的跑马场,甚是气派。考亭村民崇学尚文,800多年来,一直妥善保护和使用着这座古老的书院,书院里一直是书声朗朗。解放后,政府在这里办学校,教书育人,及至六十年代中期仍然保护完好,60年代以前出生的考亭孩子,都在这里读书成长。后来因在下游建造水电站,书院被淹没,明代后人重修的书院牌坊就是近年从水库中打捞上来的。据称,考亭书院先后历经19次修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