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到浙闽:和平古镇(续)
(2024-07-30 07:31:12)
标签:
旅行一路向南到浙闽邵武市和平古镇历史杂谈 |
分类: 行万里路 |
漫长的行程,好不辛苦。
这个旧市义仓还有点意思。
重头戏和平书院。我已经听不进去了,自顾着见椅就坐,也无心听导游的介绍了。
和平书院为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871—953)弃官归隐时创建,是闽北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书院。据《黄氏宗谱·峭祖行录》载:黄峭弃官归隐,“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可见和平书院初创时为黄氏家族自办的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它开了宗族办学的称河,和平以及邵南地区乃至全邵武各姓氏宗族都竞相效仿,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俗,营造了和平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的氛围和传统。宋以来,和平书院逐渐变为一所地方性学校,不再只是黄姓的家族学堂。据和平其他各姓氏族谱记载,他们也都有捐钱、捐粮、捐田资助和平书院,并将子弟送书院就读。和平书院自创办后历时1000余年,解放后还是作为“和平小学”校址,“文革”后才迁建新校舍于北门外的圩头坪。和平书院创办后1000余年,不但开了宗族办学的先河,更是造福桑梓,为和平历史上教育发达、文风炽盛作出重大贡献。和平地区乃至全邵武历史上俊贤辈出、英才荟萃,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仰藉于和平书院。
现存的和平书院位于古镇区西北隅,据清咸丰五年《邵武县志》载,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应士民黄浩然等所请,于文昌阁辟地复建,“以唐宋旧名名之。”知府张凤孙曾作《记》。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为西合院式天井院建筑。斗砖封火墙,单进厅,穿斗式构架。天井两侧及门楼后建廊楼,堂房地面高出天井和廊楼地面约1.6米,天井正中筑十三级石阶达堂房大厅。堂房面开五五间,中为厅堂,两侧作教室。堂房后封火墙外为三坡水附属建筑(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