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军团”出征湘西:会同县的国保-高椅古村

标签:
旅行高椅古村国保会同县历史 |
分类: 行万里路 |
整整两天的寻访,我们沉浸在认真学习缅怀先辈的氛围中,也会为历史中的曲折和牺牲感到沉重和叹息。暂告一个段落后,我们转入文化研习,接着的目标是位于会同县的中国十佳古村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6月)。2007年先后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17日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 落。
2017年3月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财政部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11月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导游说高椅古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师椅,因而得名。整个村寨共有590多户2200多人,其中85%的村民为杨姓,系南宋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侗族。
一路饱览青山绿水。


在一个休息区透气,管理得比较差。



古村风景很不错,可惜天气阴沉,很影响拍照的清晰程度。
高椅古村的先民们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富有哲理的规划布局融合在一起。古村以五通庙(已经不存)为中心,每栋建筑坐北朝南,外表相似,呈梅花状分布排列,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八卦阵式,将村落分为五个自然村庄。村内保存有明洪武十三年到清光绪七年五百年间的古民建筑104栋,总建筑面积近20000万平方米。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建筑村落,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村”、“民俗博物馆”。无论从古民居建筑群落的地理分布还是建筑的形态特点、以及内部结构与周围山水园林、地形水系的关系,高椅古村都极具人文特质。
高椅文化积淀深厚,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古建文化、侗文化、民俗文化、巫傩文化、宗教文化和耕读文化。“清白堂”、“醉月楼”曾是文人学士聚会及娱乐的场所,自古有着浓郁的耕读文化氛围,学馆、祠堂、学馆、凉亭、土地庙等公共建筑保留至今。高椅人为了弘扬祖德,将“关西门第”、“清白家声”、“清白堂”、“耕读传家”等牌匾高挂门楣之上,并以此作为庭训,告诫后人“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为官”。村内最古老的铭砖是明洪武十三年的,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统计,明清时期,高椅村共出文武人才293人,民国时期会同县有大学生10人,其中4人为高椅村人。改革开放以来,该村有各类大、中专毕业生180多人。
在高椅古村碰到的第一对村民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