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寻旧:斯霞老师和我

(2024-01-13 15:49:26)
标签:

南京寻旧

南师附小

斯霞

情感

分类: 行万里路

我自己文字的一部分,适逢到母校,特发在此。

斯霞老师是当年全省五年制试点班两个之一(另个是扬州)的我们南师附小五(二)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从入学的1958年到毕业的1963年她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她的头衔无法计数,这次我也百度了一下,很鄙夷其中总是提及她曾担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全国有多少那个级别的官!何况她凑合担任了很短时间,根本没进给她准备的办公室就坚辞了。小时候我们熟知的斯老师的头衔是全国人大代表、三八红旗手,后来是特级教师;最近的被我认同有含金量的是2019年的“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全国就300位。本来攒这部分文字不该费事,我曾在新浪博客发过那么多篇写斯老师的博文,而且都是在特定情境下、有真实感情的,以前在搜索引擎中键入几个关键词就能搜到相关博文,现在则在系统维护中规定博文发表两周后就不能被浏览,武功已废,我也只能从头再来。我的文字不会在乎斯老师的那些头衔,也不会假装专家去谈论教育。

入学不久,斯老师有几天消失了,再回到我们中间时她神色有点凝重,臂上缠了黑纱。我虽懵懂,却有着颇深印象,后来自己有了人生经验,悟得悲欢离合,又看到了关于那段的资料,更有感触。斯老师1910年出生于浙江诸暨的一个大家族,17岁时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到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教国语、算术、常识,后来又先后在嘉兴集贤小学、肖山湘湖师范学校、南京东区实验学校、杭州林司后小学任教,1932年,加入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南师附小前身)工作,直至1995年退休。1956年入党。他的先生孙士熊留影归来,一直从事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工作,曾在某个资料里看到他曾担任国民政府水利部的总工程师,1949年后仍然担负着重要的工作,但斯老师的长子孙复初老师的回忆中并没有明确的叙述。58年那时,孙老师已经病重住院,斯老师白天照常上班,晚上去陪床照顾,在他弥留之际,医院发了病危通知,而斯老师正在家访。傍晚,当她返回学校得到通知赶到医院时,孙老师已经不能言语了。百度百科里这段话很真实:“丈夫永久地离去了,五个孩子中除老大已在清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外,其余四个还在读中学和小学。家务的重担主要压在斯霞一个人身上。她没有被压垮,教学工作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人们看到,东方刚亮,别人尚未起床,她已买菜回来了。晚上九、十点钟了,别人早已坐在场上吹风乘凉,她还在刷碗、洗衣”。

这次我写这些回忆性文字,老同学发来很多资料,其中孙复初老师详尽回忆了在日军入侵占领时期斯老师和孙老师带领全家,跟随孙老师服务的机构,颠沛流离,迁徙于贵州、四川、西康、重庆等地,历尽千辛万苦,抗战胜利后又经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等地,长途跋涉回到故土。在流浪途中,斯老师还为失学的同事孩子开设课程组织各科教学。

那时学校里还都是老楼,我们的教室好像和她家在一个楼内,午休甚至课间我们也会跑到她家,不把自己当外人地四处张望着简单整洁得一尘不染一丝不苟的阁楼小屋,羡慕赞叹着墙上贴着的奖状和她儿子媳妇、可爱的双胞胎孙女的照片,如果有什么好吃的也不客气。

其实针对斯老师的妖风在1964年就开始了,批判她的母爱童心,只是我们懵懵懂懂不明觉历。但我相信,我们的同学永远只认一件事--斯老师是我们敬爱的老师,不管她是遭遇暗箭,还是正面挨批,还是后来又官爵加身、运交华盖。此后的十多年,音信隔绝、世事危艰,直到八十年代之交我们才重新通了消息。斯老师到北京开会,不管是海运仓招待所还是奥林匹克饭店还是哪里,我都去看望她。正是拨乱反正的年月,她的复出引起很大关注,媒体追逐着她,有时会把视线延伸到我。我也曾参与了一些拍摄和访谈、约稿。197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斯霞教育经验选编》将我在学五年的21篇作文作为附录编入,是我要一生珍藏的重要纪念。去南京出差时,我和同学相约一起去看她,心里也暗暗叹到她的新居真的简单到简陋,而她捐出了自己的积蓄设立了奖学金!最后一次见她是在她的长子、时清华大学外语系主任孙复初老师家中,斯老师看起来依然健朗,面色红润、行走如常,但只能做简单的问候交流,毕竟是九旬老人了!我黯然地与她道了别,那是最后一次见面。2004年我正在太仓市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的代表就一个大项目进行艰苦的谈判,晚间接到短信,斯老师不幸逝去,我泪水奔涌。

后来,我到南京时曾不止一次去回忆悼念。博文记录了200664日那次:母校,斯霞象前。昨天从医院出来,路过了母校南师附小。我被巨大的心浪冲击和震荡,四十三年了!学校格局还是那样熟悉,楼房虽是新的,也还是那样亲切! 多少往事浮现出来,我的少年,我的青春,我的师友,我的亲人!很多都离我而去了。 斯霞纪念馆关着门,估计不会有很多人来,门上是灰尘;斯霞广场,老师的半身象,老师写于2002年的“敬业爱生”。抑制住要涌出的泪水,我会再来!日记里也有相似的记述:斯霞广场很局促…面对着所有这些,我又想到了很多细节我的少年、青春、我的亲人、师友,我不再拥有的所有,不知如何整理心情。在校园里斯老师塑像前,因为感受强烈的寂寥我落了泪;后来再去,已经没法进入校园,放学时节我站在接孩子的家长中,看着校门口挂着的“斯霞小学”的牌子,百味杂陈无限感慨。

2010年的教师节,我写了《百年斯霞:满怀敬意,向温暖的背影投去深情的回望》的博文,那本是一篇纪念文章的标题:拿到大信封的最初几秒钟我有点恍惚,这是哪家教育方面的杂志给我寄的邮件?一打开,我被深深撞击,眼眶也热了起来。在《教育》旬刊的封面,醒目的大标题《百年斯霞》,副标题是“满怀敬意,我们向温暖的背影投去深情的回望”。中部和右上角是老师不同时期的照片,其中最左边那张有我的背影。记起来了,这家以山西为基地的杂志的编辑刘霞跟我约过稿,但这期做得这么隆重、这么丰富也是我始料不及的。毕竟,最近几年有不止一批的人在热热闹闹访谈后没了下文。而这期杂志组织了11篇文章,在《人物-与心灵对话》专栏中,从不同的角度勾勒了老师光彩而又平凡的百年人生,非常具有功力。其中有南师大教授从专业角度的分析,有当年(1978年)采访过老师的媒体人的深情回忆,有当地同行的景仰感怀,有诸暨家乡人的绵长缅怀,有家人-儿子、外孙的追想,当然也有我们的同学们的文字。在依然仓皇的生活中,我似乎没有精力去回忆那些细节了,但和所有这些作者们一样,我的心中是怀念和景仰。因此,象很多人一样,我们的感怀就是:百年斯霞:满怀敬意,我们向温暖的背影投去深情的回望。

孙复初老师的回忆还提到,斯老师晚年仍牵挂小学教育,她每每见到小学生就会满脸放光,同时又会不无忧虑地掂着他们越来越重的书包,叮嘱孙复初要去呼吁去发声减轻负担、教育改革。斯老师一辈子深入骨髓和血液的是她对孩子的热爱,至难至苦,万死不辞。

尽管经历了不少曲折,斯老师一生坚忍不拔不断努力,获得了崇高的“最美奋斗者”荣誉,斯霞纪念馆也完成修建,我深感欣慰。盼望着尽快去到南京,凭吊和缅怀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