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怀旧536:德胜门内大街二
标签:
京城怀旧德内大街后海北沿永泉庵杂谈 |
分类: 思一心事 |
滨海胡同,活力盎然。


走到后海北沿,夕阳下景色真好。

这个49号竟然有着历史建筑的牌子。正在张望,出来一位老者,告诉我那里曾住过宣统帝的老师。我听出他的苏皖口音,一问还真是安徽和县的,来北京几十年了。于是也溜进去看看。



47号没有任何标牌。那位老者说原来是一个院,我看现在是隔开的。


很旧的楼房,在光线的装饰下还挺好看。

沿后海西沿向南再向西,看到这个永泉庵。
那天出门前以及在北端起始处看地图时就打算重点关注德胜桥的,但是不留神间错过了,看看导航还要走好几分钟,就放弃了。查查资料有“一桥两庙“之说,指的就是德胜桥东侧后海西沿的永泉庵和西侧西海东沿的真武庙。
永泉庵修建于明成化年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对永泉庵进行过重修。重修后永泉庵坐北朝南,山门三间,石门额上写有“重修永泉禅林”,共有殿房二十六间。 按照此类禅宗寺庙的一般配置约定,永泉庵应当在正殿供奉佛像或者观音像。但据老居民回忆,永泉庵在上世纪初曾一度供奉关公。据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政府进行的北平文物普查统计,庙内法物有铜像十二尊,泥像三尊,木像四尊,铜钟一口,木鱼一个,木供桌两张,木蜡扦二个,木香炉一个。院内有清康熙四十四年立的《永泉庵重修碑》,另有槐树三株,井一眼。
位于德胜桥西侧的真武庙的兴建年代远远早于永泉庵。据史料记载推测,这座真武庙可能在唐代就已存在。在明代时,在原庙的地址上进行了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和1923年曾进行了两次大修。据1936年的统计资料记载,真武庙有山门三间,正殿三间及其东西配殿各三间,共有殿房17间。内有供奉真武大帝的塑像和菩萨像,还有各式祭器、香炉等物。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在清末民国时期永泉庵和真武庙的香火还算较盛。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时,两庙的香火已经开始由盛转衰。当时的真武庙为了维持生计,已经开始将一部分空置的殿房租给民众居住。如今两庙的地址已经成为了民居院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北京城市文化古迹保护发掘的意识提升。如今恢复德胜桥昔日“一桥两庙”景观的呼声也日渐增强。
还有信息:什刹海公园什刹海风景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北部,由什刹海(又名前海)、后海、西海(积水潭)三个相连的湖泊组成。什刹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历史上,它是一个寺庙众多的地方。素有“九庙一寺”之称,故又称什(十)刹海。元代曾是南北大运河北段的起点,水域宽阔,风景秀丽。
大运河上的船只可以通过通惠河到达积水潭。当时航运业的繁荣景象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南北大运河航运业的繁荣带动了鼓楼街成为繁华的商业区。东边的银锭桥横跨湖面,矗立在前海和后海的交界处。站在桥头,可以北望后海,可以看到西山的美景,所谓有燕京小八景“银锭观山”的美称。
前一篇:京城怀旧536:德胜门内大街一
后一篇:京城怀旧537:鼓楼西大街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