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怀旧531:甘家口、增光路、岭南路
标签:
京城怀旧甘家口增光路岭南路历史 |
分类: 思一心事 |
11月上旬的一个周末,被降温、风雨困在家里一天后老天爷安静下来,于是我出门去溜达。目标是建筑书店。以前在三里河路上来来往往,建筑书店是在路东,一直想去却总是拖拉,如今书店进了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的高楼,门槛也高起来,一排围栏挡住了去路。
总要透透气、看看景,努力寻找着秋的景致,还真有红叶。看看住建部的办公大楼,建筑方面是很有特点的。回来查查,确实在列二十世纪现代建筑,可惜就是查不到关于设计、施工者谁的半点线索。
于是溜达到甘家口北街,看到中建大厦里这间咖啡店,还有点味道。
继续西行,看到多为上世纪建造的央产房之类,很有怀旧的感觉。1971或72年父母先后从五七干校返回北京,搬到离甘家口不远的展览路,那时我在军队,但正好上了大学,因此也因寒暑假有更多机会回家,那时不像如今到处都有卖菜的点更没有外卖,常常是我溜达到甘家口买菜。
有位写者写道,甘家口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代甚至更早,最初她只是一个自然村的名字。据明《顺天府志》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后,甘家口属宛平县玉河乡池水村。1914年北洋军阀时期,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甘家口地区无太大变化。国民政府时期,甘家口属北平市郊区,在1947年的地图上,已经标出甘家口村。新中国成立后,甘家口属北京市第十三区,其后在1952年第十三区改称海淀区以后,甘家口属海淀区马神庙乡。在诸多史料中可以发现,甘家口地区兴盛的起点是1956年,正是在这一年,以甘家口百货商场为代表的商业建筑纷纷落成,并对周边形成辐射,几乎都是同样格局,我熟悉的就有先后住过的翠微路、永定路。
那位写者接着回忆道,只有两层的甘家口百货商场在附近的居民眼中,从来不是一座单一的建筑,而是一个商圈的核心。据《甘家口街道志》记载:“(商场)呈长方形砖木起脊结构,店堂宽敞明亮,建筑面积达2112平方木、营业面积1973平方米”,这在当时绝对是一座巨无霸的商业设施。
回忆中还提到森隆饭庄,在我们这样父母来自南方的家庭,那是家很受推崇的上海菜馆。查到它现在在崇文门的新世界落脚了,啥时候有机会去体验一下,估计失望是难免的。
过了几天,我又打了电话,才知道建筑书店仍在老地方,百度地图实在谬误不少。去看了看,特点不太显著。
再拐到增光路上,决定乘73路探探。看到东段是老房,商家不多,西段则现代很多,有高楼有商家。还有劳动关系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因为在行车也就没有拍照。但后来查查,还真有不少故事。
增光路长1500米,是建国后新开辟的道路。它的东边一片俗称景王坟,西边一片俗称花园村。几百年前,花园村一带曾是京城官吏、客商、百姓西行的重要通道。那时北京西郊的山区,森林成片,植被繁茂,常有老虎等野兽出没。虎是人们心目中的山神,为祈祷保佑过往行人安全,就在现增光路北侧建了一座老虎庙,供奉虎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总工会组建“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曾改名“工运学院”,现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选址在花园村附近,在基建施工中发现老虎庙遗址,并发掘出一尊石雕老虎。石虎造型古朴,简练,虽历尽沧桑,头部也有溃蚀,但仍雄风气厚,神威凛然,经考证是原老虎庙遗物。这尊石雕老虎被学校保存,并于1988年在发现石虎处建亭立碑,由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撰写了碑文。老虎庙的历史现已无法考证,但仍被沿用为地名站名。
另外,古时马匹是人们耕作、驭使、作战的重要工具,人们对马有一种特别的情结,明、清时期,在北京的城八区范围内建有八座马神庙,其中的一座,就建在增光路南侧。
增光路在解放初期只是一条不知名的狭窄弯曲的乡间小道,两边曾是一片荒野。建国后,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开发建设,先后挖掘出上百座坟墓,并出土了一些文物。这些坟墓大都是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墓葬。2002年4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基建施工过程中,还发现一座辽代墓葬。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该墓进行了清理
。这座辽墓坐北朝南,墓门于墓室南侧,墓室平面呈椭圆形,长约3.8米,宽约3.6米。墓室四壁用砖错缝垒砌,墓顶已塌落,随葬品所剩无几,出土有陶碗、碟、造型奇特的罐和非常有价值的康公石质墓志一盒。由墓志文所得知,墓主人叫康文成,死于辽道宗咸雍七年(1071年),享年62岁,“往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镇国寺北街”火葬后,迁棺柩葬于燕京宛平县村祖坟西北。其生前“官衔如京使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兼殿中侍御史骁骑尉东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前苏联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为打破经济封锁,在这片荒野上建立了“海淀电线厂”,经过几年发展工厂渐成规模,克服重重困难,试制成功了当时苏联已经停止供应我国经济建设急需的铁铬铝合金钢,填补了我国冶金工业生产的空白。“海淀电线厂”正式改建成专门生产电热丝、电阻丝、焊条钢等特殊合金钢工业原材料的工厂,并更名为“北京钢丝厂”。“北京钢丝厂”为我国化工、运输、军事、仪器仪表等基础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当时中央和北京市各级领导的赞扬和支持,成为冶金工业战线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引来了各国驻华使节和来我国访问的各国元首、政府要人参观。从1962年到1965年先后有朱德委员长、郑天翔、刘仁、万里等领导来厂视察指导工作。为了保障“北京钢丝厂”的生产运输和职工出行方便,1965年在朱德委员长的亲切关怀下,市政府及时修建了自甘家口到厂门口的一条柏油路。道路修成后,朱德委员长高兴地称这条路是为国增光的“增光路”,从此这条路就被正式命名为“增光路”。
在北京市范围内,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命名的道路,“增光路”是仅有的一条,因此很有纪念意义。“增光路”的西边,花园村一带那里有一个鲜人为知的院落。“文革”后期,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复出,刚回到北京时,曾经在此居住过。
乘坐73路到岭南路,那是一条很幽静的路。在网上查了查,没有什么系统信息,只是说那里旧时曾是广东人聚居的地方。广东省驻京办好像就在那里。看到了中国婚育民俗文化墙。很长一段。



前一篇:清华艺博的《路之歌》
后一篇:怀旧后巧遇奇幻绚烂的天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