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运城,中华文化的主题公园:临汾“晋十方”美餐,飞回北京
 (2023-09-18 15:32:56)
	
			
					(2023-09-18 15:32:56)		| 标签: 旅行山西临汾晋十方旅游杂谈 | 分类: 行万里路 | 
离开新绛一路向北我们到达了临汾,本想去看看博物馆,但四点就停止入馆,于是不得不休息了。
按照事先商定,今天用餐由我埋单,选了这间位于万达的晋十方,虽说它本是面馆,但其实菜品很丰富,喜欢它家的店名和店里的菜肴名,透着浓浓的山西味。
代县熬鱼。不错。
拌荸荠,爽口败火。
美美一餐加一觉,16日一天的步行数才7000多。
第二天美美乘机回京,临汾机场与运城机场比有差距。


像2009年那次一样,山西归来又有无限感叹。此次山西前简单读过《去一次山西,我被中式审美暴击了》,正像文章所说,山西的魅力,从未被博物馆的玻璃柜所驯服
,它一直如繁星般,散布于这片被时光偏爱的土地上。没有新漆,没有新瓦,没有被现代审美改造过,山西古建筑有时显得过于朴素。
比如数量之巨,山西是我国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山西省目前登记在册的古建筑多达28027处。去欧美看建筑,能有100多年历史就觉得不得了,在山西,得有1000多年历史才算大拿。在山西,元以前早期建筑占全国总数80%以上,明清建筑遍布全省,近乎开挂。全国现存3座唐代木构建筑,更是全部在山西。从寺观庙宇、城池民居到楼塔桥梁……全国找得到的古建筑类型都可以在山西找到,全国找不到的也可以在山西找到。不仅是古建筑,连同建筑一起留存下来的壁画、彩塑和琉璃装饰等,山西省内也是远超其他省份。
比如木构的突出,区区一处木头搭建的藻井,古人绘以丹青、饰以琉璃,即搭建出一片璀璨宇宙。自从1933年第一次山西访古之行,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营造学社成员,一次又一次重返山西。在他们的心中,山西是“木质古构的富饶温床”。山西木建筑不仅体量惊人,而且结构精妙。初次拜会应县木塔的时候,梁思成惊呼:“好到令人叫绝,喘不上一口气来半天!”山西的木构带人们穿越千年,而古构里各种塑像和壁画,又给精妙设计的空间注入有趣的灵魂。曾有一位来自敦煌的艺术家说过:“如果要完整地表述中国传统彩塑这个概念,那么,敦煌是上半场,山西就是下半场。”
比如文化的交融,在山西不仅能看到人神相通的玄妙,而且能感受到多元文化的交融。
那篇文章的结论也很合理,去山西旅游通常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一位古建筑爱好者保守估计,没有一年半载,别想看遍山西省内明以前的古建。此话我信,我就是2009年去了一次就念念不忘。只是作为古稀之年,真的不能确定是否再有机会这样蹭着朋友的自驾,近乎“特种兵”般奔走于街巷乡野地寻找,但可以肯定说只要有机会我一定紧紧握住,并且一定要宽松一些,再接触点老百姓,再熏点烟火气,再赏赏自然美,再探探多元化。
但我无法苟同那篇文章所说的“山西的文旅支棱起来了”。比起2009年那次是显著进步了,但还是有些忧心。在查找资料中看到的2021年大雨后的一篇文章中说到,山西是古建筑大省,尤其在晋南一带,几乎村村有庙,寺院、道观、关帝庙并存;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超过76万处(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山西一省就有5万余处,排名全国第四。其中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超过1万处,其余4万余处尚未定级。在这次暴雨中,除了晋祠、平遥古城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下称国保),散落各村的万余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无保护级别的古建也引发广泛关注。基层文保缺钱、缺人的状况已是老生常谈。而更危险的低保护级别文物,在山西数以万计的古建中,低保、无保级别古建达到97%,长期缺乏充足的资金和人力支持维护。此外,文旅的宣传开发也有很多需要改善。。。
不管怎么样,还是祝愿山西吧!
后一篇:智行基金会25周年北京公益画展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