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月再到南京(南京寻旧):尖角营51号民国建筑群

标签:
旅行南京寻旧时隔三月尖角营51号民国建筑群历史 |
分类: 行万里路 |
3月底项目督导之后,时隔三个月,又到了南京。这次坐了高铁。因为难得,还是拍了两张。
到酒店后,做了一点准备工作的事,冲洗一下满身的热汗,就出了门。晚上和朋友约在鼓楼附近一个叫荔枝广场的地方用餐,也有好几年没有见面了,经过了疫情,她和她的家人都好,也令人宽慰。
在百度地图上查到附近有一个尖角营51号民国建筑群,就打车过去看了看。本来还有其他几个目标,因为天气实在炎热,加上距离不远(可以打车)不近(不费气力),也就放弃了。感觉上离母校南师附小和小时候熟悉的地方很近,也没有精力前去寻旧。
网上有高松垒石说,尖角营(1-57号)在丹凤街,南起都司巷,北至双龙巷。因位于丹凤街、双龙巷、黄泥岗三条线构成的直角三角形之中,故名(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2000年前后是卖通讯用品的集中地。
事后查到但当时未见迹象的是,尖角营4号有“中华国学社”,1927年12月由顾实在上海创办,以发扬光大孙中山“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传统一贯之精神”为宗旨研究国学,并“本《论语》之兵农礼乐文行忠信八字,以国学为宏纲”。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上海房舍尽毁于战火,第二年迁社址于南京。抗战爆发后,又迁到重庆北碚文星湾。抗日战争胜利后,该社迁回南京,仍以顾实为理事长,社址就位于顾实故居尖角营4号。之后门牌改为尖角营54号,这是一组东西向三进院落,后进建有两层西式楼房,后为顾实之子顾元光一家居住。顾实历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上海沪江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上海正风文学院教授,后在无锡国专任教,教授中古文学。对中国文学和史学研究富有盛名。
那位高松垒石还说,有多位知名人物在尖角营居住。抗战胜利后,国立唐山工学院教授张正平居住在尖角营43号。抗战前,金陵大学事务主任李汉生教授居住在尖角营43-44号,李汉生(1886-1960)江苏六合人,早年为同盟会会员,后任金陵大学事务主任、教授。1934年他出任福建永泰县县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我国著名历史学者、广东顺德人岑仲勉先生曾居住在原尖角营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