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次河南:在武陟的国保-雍正敕建的嘉应观
标签:
旅行河南武陟嘉应观黄河历史 |
分类: 行万里路 |
也算走过不少地方,却还真是第一次碰到皇帝敕建的道观,而且是因为黄河。也许是因为曾随“乐水行”走了几年河,我总会膜拜大江大河,尤其是对我们有根源意义的黄河、长江!
于是我们挤出了30分钟去看这个嘉应观。
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建造的淮黄诸河龙王庙,建筑布局效仿故宫,集宫、庙、衙署为一体。观内有雍正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铜碑,立在一河蛟身上,意在镇恶。 嘉应观主要景点包括御碑亭、严殿、大王殿、恭仪亭、舜王阁等多余处景观组成,分南、北两院和东西跨院,为仿故宫敕建的官、庙、衙三体合一的清代建筑群。嘉应观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河神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有“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说,其命名取“嘉瑞长应”之意,又被称为“黄河故宫”。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继位后,命兵部侍郎、河道副总督嵇曾筠加固堤坝,并为堤坝题碑名为“御坝”;雍正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特下诏书开始建造嘉应观 。雍正五年(1727年),嘉应观竣工。1950年,嘉应观西院建立傅作义和原苏联专家治理黄河指挥部,开发黄河水资源,修建人民胜利渠。1951年3月,人民胜利渠开始施工。1952年4月,人民胜利渠举行开闸放水典礼;同年6月,灌溉农田;10月31日毛泽东亲临视察。
在武陟听说了一个水利工程的事,近日电视里又在播《中国大运河》。于是查了查,果然当年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就是以焦作为起点的!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南引沁水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西郊)。北宋时,黄河改道,隋唐大运河上源与沁水隔绝,永济渠渠首改为淇水入黄河处,宋代称之为御河,明代称之为卫河(与今卫河相当)。大凡上了点年纪的博爱、武陟、修武一带的人都知道运粮河,现在还有,但已经是条臭水沟,看着也不像是能航行的河,顶多算是一条渠而已。可这条运粮河就是当年的引丹济卫工程河,也称小丹河。据当地老人说,运粮河在刚刚建国初期还可以通航,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的船只还到过博爱。后来随着丹河来水减少,河道逐渐淤塞,现在已经完全丧失了通航功能。近年来,随着大运河文化的兴起,焦作市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焦作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就在去年,焦作市还加入了刚刚成立的大运河城市全媒体联盟。

加载中…